民国99台湾久久-客家传统美食 以勤俭调味
珍「粿」私房菜▲土城承天禅寺前「客家私房菜」卖的草仔粿,馅多饱满。(本报资料照片/陈汶彬摄)
客家年味▲年关将近,凤林镇老一辈民众趁着阳光露脸机会,纷纷将腌渍的梅干菜、咸菜拿出来晒太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客家年味。(本报资料照片/徐志谦摄)
▲客家小炒。(本报资料照片/王英豪摄)
▲姜丝大肠是大陆客家原乡没有、在台发展出来的。(本报资料照片/高政全摄)
▲猪胆肝烹饪方法须用米酒浸泡半小时,切薄片舖在蒜苗上,加米酒、糖,清蒸十分钟,即可食用,是下酒的好料理。(简光义摄)
客家人克勤克俭的精神,充分展现在「重内容,不重形式」的客家菜之中。从苗栗汶水老街的招牌菜咸猪胆肝,到遍布各地的庶民美食客家小炒,都可嗅出「客家本色」独特饮食文化。走进已有百年历史的汶水老街,仿佛走入时光隧道,这里可见客家历史发展痕迹,以及浓厚的乡下人情味,尤其入冬后,街旁吊在竹竿上,晒太阳风干的猪胆肝,更成为老街特殊景象。
制作猪胆肝及兼卖猪肉、香肠的国兴兽肉店第三代老板田国材强调,猪胆肝是「阿婆」(祖母)田江梅英留下来的手艺。
「台湾光复初期,人民因战乱而生活困苦,猪肉、猪肝被视为珍肴、补品,但民间经济逐渐小康后,猪肝又验出有毒素,阿婆乃将滞销的猪肝做成胆肝保存」,已经接棒的第四代田国兴指出,后来家族研发出独特的中药秘方淹渍,让胆肝不仅有香味,还有淡淡的甘味,吃过的人都回味再三。
今年三十一岁的田国兴表示,五年前阿婆过世后,他回家承接汶水老家猪肉店,并协助父亲制作胆肝,一度想要施展抱负、扩展业务,推广这项客家传统美食;但因胆肝制作旷日废时,而且只能在中秋到清明之间制作,还必须经过一个半月的日晒、风干,因此才打消扩大经营的念头。
味浓下饭 吃野吃粗吃杂农村菜
也因为没有急速扩张,这家传承「阿婆味道」六十多年的咸猪胆肝老店,仍然保存了客家勤俭精神及特殊风味。
走出汶水老街,一般人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印象,多集中在客家小炒、姜丝大肠、苦瓜封等,以及「四炆四炒」经典菜肴。二○○九年底曾主办客家饮食文学研讨会,并策画一场「客家宴」的美食作家焦桐,对于客家菜颇有见解。
身为客家女婿,焦桐认为,客家菜味浓而下饭,基本内涵属农村菜,也形成了「吃野、吃粗、吃杂」的传统。粤菜中有一路「东江菜」,多用肉类,极少水产,强调香浓、重油、味咸,反而和台湾客家菜有浓厚的血缘。「而姜丝大肠、客家小炒、炒野莲等『招牌』客家菜,其实都是大陆客家原乡没有、台湾发展出来的」。
台湾的北客、南客之分,也表现在菜色搭配之上。以客家小炒为例,焦桐分析其起源与南北差异:「客家小炒源起于祭祀,因客家人祭拜大多以鸡、猪肉,和干鱿鱼为三牲,拜拜后吃剩的猪肉、泡软的鱿鱼切丝,再加上青葱、酱油,快火爆炒就成这道美食,而北部客家小炒常加芹菜,南部则不加芹菜,仅加蒜苗。后来受到闽南人影响,很多客家小炒也加了糖,但那甜味其实背离了客家小炒的初衷」。
除此之外,北部的「姜丝炒大肠」单纯为姜丝和大肠合炒;南部则有时加上酸菜。北部的「客家汤圆」较小粒,肉馅都在汤里;南部的较大颗,肉馅包在里面。
北部客家族群的标志「梅干扣肉」,则是因为「客家人长期动荡迁徙,形成一种不安全感的集体潜意识,因此发展出以日晒、腌渍方式储存食物的办法,并形成饮食习惯,表现出客家人勤俭持家性格」。
勤俭的味道,就这样持续在客家山歌与三餐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