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电音 鸡屎藤颠覆民族舞

最潮民族舞▲鸡屎藤新民族舞团新作海安梦华录》,在传统民族舞蹈之外,还融入电子音乐、白手套舞等现代流行文化元素,颠覆民族舞蹈的刻版印象。(姚志平摄)

谁说民族舞蹈只有彩带飞、羽扇摇?来自台南的鸡屎藤新民族舞团,在传统民族舞中融入电子音乐、萤光白手套舞、民俗艺阵民间故事,推出舞剧《海安梦华录》,颠覆一般观众对于民族舞蹈的刻版印象。

编舞家许春香所创立的鸡屎藤,前身是华夏舞门,至今已有廿余年历史。取名自台湾原生植物「鸡屎藤」,许春香笑说:「鸡屎藤是一种生命力强、普遍可见的植物,又可入药治病,希望舞团也有这样的精神,让民族舞贴近常民生活。」

许春香目前执教于台南科技大学舞蹈系,早就体认到「台湾的民族舞蹈该转型,不能老是跳中国敦煌舞、孔雀舞。」因为女儿专研台湾文学儿子主修现代戏剧又兼玩音乐,不时鼓吹她为民族舞增添新元素,《海安梦华录》于是被催生而出。

一般民族舞蹈不太讲述故事,而是注重华丽队形、优雅身段的演出。但《海安梦华录》却是采用舞剧形式,并且从台南历史与民间传说当中编创故事情节。舞剧上半场,从清领时期、台南仍是个重要港口背景,描述运河边一位艺妲与来自中国的昆曲男旦相恋,后来男旦因为结束演出返回家乡,艺妲发现自己怀了孕,最后却不幸难产身亡。

下半场则连结到台湾民间信仰中能保佑产妇、庇护婴孩婆姐故事,难产而死的艺妲后来因了却与男旦相会的心愿,转化为助人顺产的婆姐。

编剧曹世耘表示,《海安梦华录》是舞团酝酿两年的作品,在民间故事的搜罗、历史地图的查证与民俗艺阵的考究之下,「融合民间婆姐助生、除疫的故事,台南五条港的港边女鬼临水夫人庙的故事,还有台南海安路原是运河的历史地理样貌,所有元素全出自本土。」

许春香除了保留传统民族舞部分身段,如扭身、摆手,又添入十二婆姐艺阵的队形与脚步动作,以及夜店文化的萤光白手套舞,还搭配电子音乐,让传统民族舞蹈变得流行又现代。

《海安梦华录》七月十日、十一日在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