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921地震地表位移效应 第二实验设施 31日上梁

国震中心第二设施上梁 。(图/成大提供)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近断层地震」是台湾必需克服的震灾威胁之一,需要做更多元、深入的研究,先进的实验设备不可少,建置于成功大学归仁校区的「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实验设施」,可模拟类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断层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效应,其主体结构已近完工,31日依工程传统举行上梁典礼,祈求工程顺利,如期在105年底完工,106年营运。「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实验设施」,对国家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至为重要,科技部政务次长裘正健台南市副市长吴宗荣、成大校长慧贞、成大副校长陈东阳国研院院长清华、国研院副院长王作台、国震中心主任张国镇等多位产官学贵宾出席,见证兴建工程重要里程碑。裘正健致词表示,0206高雄美浓地震对台南市带来严重的伤痛与灾害,国家级的地震工程研究实验设施落脚在台南,对日后震灾防救将带来大贡献,格外具有意义,也显示政府重视南北平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实验设施,是科技部法人与大学合作的最佳楷模,成大有许多与地震相关的系所,期许国震中心与成大以及各产学研都能妥善运用这个独特的地震工程实验设施平台,对「近断层地震」特性有更深刻研究与了解,研发出更好的防减震技术,让台湾民众可以更安心、放心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校长苏慧贞致词表示,成大深刻体认地震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主动争取「国研院国震中心第二实验设施」落脚成大归仁校区,并提拨1亿元配合款以成就此美事。0206美浓大地震发生后,成大发挥优质大学功能,医院积极抢救伤患,成大老师们也提供相关知识及投入调查,成大亦规划一系列研讨会,所累积与整合等相关资料、资讯,会全部贡献出来,期盼彼此合作,为城市带来更好愿景。苏慧贞指出,第二实验设施是全世界具独特性的「近断层地震」实验设施,可模拟类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断层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效应,可望对地震灾害减损、结构物补强及土壤液化的研究有丰硕的成果。第二实验设施工程已经接近最后阶段,成大会与国研院持续合作,南北呼应,未来国震中心第二实验设施一定能成为台湾及国际级的地震工程研究重镇。裘正健先率与会贵宾焚香祝祷,祈求工程顺利完工,贵宾们并于钢梁写上祝福话语成大苏慧贞校长写上「平安吉祥.顺利成功」。钢梁随后由吊车缓缓吊升空,放置于建筑,完成「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实验设施」工程重要里程碑。「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实验设施」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员会、成功大学、国研院国震中心等共同出资,共计投入13亿元经费,工程于104年1月6日开工动土,预定106年启用。完工后不仅能与国震中心台北本部互补,还可结合南部大专院校的地震工程研发能量,培育当地研究人才;也可进一步和邻近的内政部建筑研究所防火实验中心及风雨风洞实验室,共组特有、跨领域防灾研究群,为我国防灾科技与产业贡献心力。「国研院国震中心第二实验设施」意义重大,根据统计,在台湾有250万栋建筑物、超过860万人住在活动断层两侧10公里内,会受到「近断层地震」的威胁。「近断层地震」具有大位移的特性,国研院国震中心在台北本部的实验设施虽然振动功能完备,然其最大位移量仅15公分,无法有效模拟近断层地震的效应;第二实验设施中建置有高速度振动台系统双轴向测试系统、反力墙与强力地板等大实验设施,其中,高速振动台的水平冲程(位移量)最大可达2公尺,即可用以模拟「近断层地震」的特性。成大深切体认「近断层地震」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争取「国研院国震中心第二实验设施」落脚成大,在建造阶段提供1亿元配合款;设施落成,将有五位专职教授(三位专精于木结构、一位水力结构及一位静止结构的教授),配合国震中心推动地震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的机制与影响,也期待台湾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一起为台湾努力,对台湾灾害防治以及工程设计提供具体贡献。台湾断层密布,甚至邻近大型的都会区科学园区、工业区等,相关的耐震问题必需慎重处理。九二一地震发生时,中央气象局强震测站监测到世界上最多的「近断层地震」记录,显示「近断层地震」是台湾必须克服的震灾威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