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平原‧溪水‧山林 一路向上的宜兰双轮之旅
「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旅行,叫做单车旅行。」一路向上的宜兰双轮之旅。(图/庄坤儒摄)
「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旅行,叫做单车旅行。」这趟说走就走的骑行,轻量简装,并将梦想路线拉得很长,长到一辆双轮在宜兰县的土地上,骑出一个闪电。在紧紧贴沿着低平的海岸线后,以流畅的Z字形穿过平原,爬升至海拔650公尺的福山植物园。
「找辆单车,活着就不会后悔。」这句话来自于一生书写探险与旅行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想必他也是个单车旅行爱好者。如今交通工具比起那年代来得更发达、更多元化,速度快而且旅费相对便宜,因此人们似乎变得急切到达目的地,而逐渐遗忘了沿途的风景与观赏的心情。这次,我们决定要花些时间,用脚踏双轮的速度,不疾不徐,自在地绕游宜兰。
在地文学家为故乡「开兰第一城」所做的诗,被永恒地镌刻下来,铺陈出一条充满光影的文学走廊。(图/庄坤儒摄)
新旧驳杂,头城老街
我们以头城历史上最早发展的街道「头围街」(现今为和平街)作为起点。带点寒意的清风微拂在脸上,这里适合放慢速度,随着车轮缓进,探索许多藏在弯绕小道里的老建筑,从清末闽南风格、日治中期砖造洋楼到后期的钢筋混泥土。特别是和平街上的第一代街屋,虽然砖砌的亭仔脚墙上爬满青苔,屋前铜制的老腰门早已无人再去开启,但这里在因淹大水而没落之前,曾经是清末时期靠海大镇,古称头围的「开兰第一城」中最繁华的街道。
从和平街尾端离开,便会看到隐身狭长巷弄里,由艺文创作者们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保留头城历史与文学的「艺文街」和「文学街」,展示出身头城的已故作家李荣春,以及头围登瀛吟社最后一位成员的诗人游象新等在地文学家的作品。艳阳照耀下,金属镂空的文句字词,在墙上落下光影斑斑,以闪亮的方式,记录下头城的变迁。
由黄声远建筑师设计的壮围沙丘游客中心,展出名导蔡明亮的「记忆壮围影像装置展」,将沙丘之美带进室内。(图/庄坤儒摄)
20公里的三景变幻
「魏家食府」位于头城文创园区的正对面,是米其林摘星主厨江振诚定居宜兰后,收进口袋的七家美食名单之一的馆子。我们在这里饱餐一顿,为接下来的骑行储备体力。
过了二龙河后左转,由竹安海堤开始,眼前的这条「宜兰溪北滨海自行车道」,与台2线大致平行,沿途不但可隔着层层白色浪头和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远眺龟山岛;中段转骑进壮围沙丘的防风林内后,一路绿意,海风微咸,低矮灌木丛中散落着曾为了防止敌军抢滩而建造的碉堡;到了尾段还能在阳光正好的桥上,一览兰阳溪入海的壮阔景色,同时收获海、林、溪所有景色,感受海风、树香及阳光,可说是万里挑一的骑行路线。
接着从车道转去省道,寻杯平日绝对喝不到的咖啡。附近的「旺山南瓜园」,用南瓜泥代替鲜奶做成拿铁,口感滑顺而均衡。世界五大南瓜种类,旺山都有种植。南瓜园的二代媳妇彭淑惠,教我们如何判断好吃的南瓜后,说起旺山坚持的自然循环生态:「用『篮耕种植法』,让瓜藤攀上铁架,就形成了挂满南瓜的隧道。授粉原先只依赖人工,后来决定请来专家。」她指着瓜园内比南瓜还多的各种花草,「这些都是为了让专家有多样化的选择。」授粉专家是谁?彭淑惠一笑,指着正对面的自家温室,「那里有一整区是蜜蜂的家喔。」
在旺山南瓜园可以看见藤枝攀爬、瓜果垂吊的瓜棚外,还能看到用心培育的大功臣——蜜蜂,正在忙碌地为授粉奔走。(图/庄坤儒摄)
勉励镇民入吾堂
沿着台7丙进入罗东镇觅食,深藏在罗东夜市内的特殊古迹勉民堂,就这么跃入眼帘,顿时让人迈不动脚步。勉民堂占地不大,却是清朝在台湾东部设立的重要鸾堂,自古便立下的堂规如今仍贴在墙上,以漂亮的清朝公文字体,写明其肩负的使命,除公家行政事务外,还借由信仰方式传播儒教。堂内没有华丽砖雕,色调朴实,就连供奉的三恩主所坐的椅子,也只是三张木椅而已。然而勉民堂拥有全台独一无二的「九门三窗」,这种设计在清朝属于官式建筑,在日治时代时,唯有勉民堂作为庙堂类而被保留了下来。
拐过几个街区便是让江主厨赞不绝口的知足猪脚。店家用美味的秘传卤汁,将猪脚的胶质与肉质炖得入口即化,软嫩鲜美,即使吃下一整盘,口中也毫不发腻,齿颊留香。
我们心满意足地踏着夕阳余光,再度踏上旅程。这次,目标是轻松骑行便可到达的中兴文化创意园区。
超梦幻的生态池,可看到众多他处少见的水生植物。开着黄色花朵的台湾国宝级特有种「台湾萍蓬草」是池中最美的景色之一。(图/庄坤儒摄)
来看艺术与光影共舞
中兴文化创意园区的前身,是曾经繁盛到生产量称霸东南亚的中兴纸业,在歇业后,只剩墙垣、成了废墟的建筑摇身一变,在2015年作为艺术展示园区重生。原先的低矮连排厂房化为最好的艺术空间,而高耸的灰墙大楼与烟囱锅炉室则是「光」艺术的灯罩或画布。白天时每栋建物对外开放,艺术作品充满童趣;入夜以后园区亮起零星的灯光,建筑虚虚实实地掩映在黑暗中,产生了另类的魔性之美。
园区里常设的碎石浅池,让光的影子在清澈水面上跳舞。头顶悬挂着一颗颗小白球灯泡,不时随风飞扬,宜兰诗人吴纬婷的诗作〈夏景〉成了灯景立于池边。水上倒映出白光恍若繁星点点,黄光宛如雕梁画柱,水波荡漾带着光点摇曳生姿,产生一种奇妙的吸引力,令池畔的人们痴痴伫立。
其中一栋两层高,墙上写着「有料仓库」的建筑中,赫然出现一座看起来既像只巨大茶壶,又像宫崎骏动画里圆胖飞船的空中茶屋。这个展至今(2021)年底的作品「老懂轩」(「老懂」在罗东地区原住民语言里意为猴子),特别请来日本建筑设计界的老顽童藤森照信,利用宜兰在地优良的木头材料,与当地民众共同打造。这可是一座要踩梯子上去,真的能在里面挡风避雨,生炉煮茶的「屋子」喔!
天色蒙亮,山岚散去,窗外的安农溪露出它阳光底下的美貌。骑行至河堰边道,一棵枝桠舒展的巨树立在石梯旁,以优美姿态邀请着单车上来。堤上便是安农溪自行车道,一侧是开阔的田野,一侧则是时而湍急时而缓流的安农溪。
车道的规划就仿佛是用毛笔沿着溪岸,画出一条白色粗线,线条蜿蜒间会经过一整片橘黄色的落羽松,而隔着田野可与忽左忽右的台7丙相互遥望。一路前行,逐渐靠近安农溪的上游,这里是三星葱之乡,葱田翠绿,迎着落坡而下的山风,长长的青葱会不断地跟车道上的人们点头。远处层叠起伏,相连到天边的山峦形成绝美景色,平稳的车道令人无需费力踩踏,能聚足精神,边聆听着溪水哗哗的乐音,边与河岸旁高大的树木们对话。
宫庙之美,美在简朴
沿着兰阳溪旁小径往北走,左转回到台7丙,我们骑进宜兰市,来到东部第一座古庙「昭应宫」。我们在此碰见专门研究文资古迹的文史专家叶永韶,他说昭应宫虽然不大,却是他心目中最美的宫庙。
对宜兰古迹了如指掌的叶永韶,就像美国大文豪海明威一样,喜欢以单车行旅的方式走遍每个角落,借以了解自己的故乡。「每个时代的宫庙其实都能反映该时代的审美感。昭应宫之美在于每处设计都简朴内敛,起因于它的特别之处,」叶永韶比划着昭应宫的方位,「既然是供奉护航神明妈祖,它原本应该坐西朝东,面海才对吧?」他这么一问,我们才发现三开三进的昭应宫,居然是面山的。
「清道光时期,昭应宫需要重新整修,风水师一看就说,保持坐西朝东能赚大钱,而若改成坐东朝西的面山方位,就能子孙兴旺,人才辈出。」这番话让昭应宫在1834年,被修建成全台唯一面山的妈祖庙。「清道光时期的建筑美感设计偏向古典,」叶永韶走到龙柱旁边,教我们如何欣赏宫庙之美,「以龙柱为代表来看就很清楚。这根柱上仅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龙,没有其他装饰。为了彰显财力之富,建筑设计往往偏向华丽繁复。但清道光时期不同,这种雕法简单中带着细致,整体美感很平衡,很流畅,」叶永韶偏着头斟酌词句,「就是恰到好处。」
叶永韶又带我们抬头看宫庙里最常见、也最容易展现师匠功力与美感的员光,它是短梁下较长的木造构件,用以保持结构稳定,又称「通梁」。「这里采用『透雕』手法,雕成一幅卷轴模样,均富含寓意。」钻研古迹也修复古迹的叶永韶,见过无数古迹之美,他最喜欢的却是能呈现人性的设计,「人其实很简单,在建筑宫庙时,很直接明了地将最大愿望雕刻在构件上,大多不脱离福、禄、寿三个字。」他指给我们看,「比如雕老鼠是因为老鼠很会生,雕葡萄是因为葡萄一结就是一串。多子多孙多福气嘛。」叶永韶笑道。
多雾森林环绕的植物园
骑离宜兰市后衔接上台7丁,我们直奔需提前网上预约入园的福山植物园。上山仅有一条联外山路,路窄坡陡,十分耗费体力,进入园区后只能选择步行。(因此路偶有落石,建议开车上山)
福山是一座保育、研究和教育三位一体的植物园,有着约1,000公顷的天然阔叶林区,虽然开放参观的范围仅有30公顷左右,但其丰富的森林生态,便已足够吸引人们一再回来。经过园区入口那颗历经岁月淬炼的木化石,前往自然中心,透过声音、标本和科学的介绍,初步认识福山的森林特色与游园规则后,带着望远镜,随着木栈道走入园区。
首先看到一整片水生植物池,池中满布不同水生植物,给池中生物创造极佳的生存环境,引来了多种以此为食的鸟类。据说水池会随着天气变化出不同风情,晴天时水面上倒映着绿树蓝天艳阳,小䴙䴘下潜溅起水花,景色明亮;雨天则雾气迷蒙,雨点落在池面,水波荡漾,水鸟优游池面画出弧线,煞是迷人。正在池边观察池中植物的助理研究员林建融告诉我们:「冬季还能见到来此避寒的鸳鸯在此栖息,透过望远镜,便能看见正处求偶期的公鸳鸯,羽色艳丽无双。」
由于每年年均降雨量已达四、五千毫米,再加上属于低海拔,这让福山植物园成为附生植物的天堂。「被各种附生植物攀附盘着的巨大树木,被称作『大树公寓』,是雨林生态中极为重要的共生现象。」林建融说,并建议我们拿起放大镜和望远镜,分别仔细看一看在一棵大树上不同尺寸的「房客」,以及整座森林里的「公寓群」。
林建融还说来这里就是要慢步行走,因为随时有可能与生活在低海拔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们相遇。我们眼前几公尺处,便有几只山羌一边低头觅食,一边悠哉路过;转角过个桥,草地上坐着体型不一的台湾猕猴,趁着午后集体出来晒太阳;水池边轻巧窜过两三只伸直了尾巴,显得身形更加修长的食蟹獴。
背着淡淡柿红色的夕阳,带着前所未有的满足心情,一路下山回程。这趟双脚配上双轮,说走就走的骑行之旅,除了车道、景色、历史与建筑,我们还沿着海岸,上到山脉,进了森林,遇见动物,吃过美食,创造了永存脑中与照片里的难忘回忆。
本文作者:刘亭均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04》)
《台湾光华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