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大肠癌治疗新利器
北医附医大肠直肠外科主任黄彦钧
大肠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预计到2030年,大肠直肠癌将导致220万新病例和110万人死亡。由于大多数的大肠直肠癌起源于肠壁上的腺瘤,因此透过大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切除腺瘤在癌症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大肠直肠癌筛检计划实施,接受大肠镜筛检的人数增,诊断为癌前病变和早期大肠癌的患者比例也随之增加。因此,预计患者将更频繁地被诊断为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侵犯固有肌层的早期大肠直肠癌。
在过去的十年中,用于内视镜诊断的创新光学技术被引入,使得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处理表浅肿瘤、癌前病变和早期大直肠病灶的治疗提供了重大突破。随着这些显著的发展,大肠内视镜治疗已成为早期大肠直肠癌治疗中手术切除的替代方案,以下分享一个临床案例。
一名51岁男性,无特别慢性病史,因大便出血就诊。在外面的医院进行大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颗3公分大的瘜肉性病灶,便做了部份瘜肉切片检查。病理报告呈现原位癌,被建议进行低位直肠切除手术。该患者非常焦虑来到本院咨询,询问是否还有其它处理的方式?
最新数据显示,近75%的新诊断大肠直肠癌处于无远端器官转移的癌症早期。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直肠癌如可经由手术彻底切除,5年存活率大于90%,预后不错,长久以来一直是治疗的唯一方法。
随着大肠内视镜技术的新进展,加上北医附医率先引进最新的高解析度内视镜机器,一种利用大肠内视镜引导下的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微创手术,可以提供病患较高的整块肿瘤完整切除率,用于治疗切除早期表浅大肠直肠癌,成了处理此类型病灶的另一方法。
然而,大家往往会担心这样微创的处理方式是否可以达到肿瘤切除上的干净及达到较低肿瘤复发率。根据2022年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回顾使用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浅表大肠直肠癌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分析了长期追踪结果。
结果发现,采用ESD治愈性切除早期表浅大肠直肠癌的5年无复发率为98.8%,这个结果是一个好的结果,因肿瘤复发率低。而长期追踪这群接受治愈性ESD切除早期大肠直肠癌的患者显示良好的长期预后。而且接受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表浅(SM1)大肠直肠癌的癌症的肿瘤无复发率与黏膜原位癌相似。
另外在19,979多位病人的系统性统合分析中,发现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被视为切除早期表浅大直肠癌的另一种治疗方式。即使切除完的病理报告出现以下的指标不理想『(1)癌症类型:乳头状腺癌或管状腺癌;(2)黏膜下浸润深度:<1000μm(显微分期:T1a);(3)淋巴管侵犯(LVI):无;(4)肿瘤出芽:1级(低度);(5)垂直(深)肿瘤边缘:阴性』,需手术时,额外的手术可以达到与初次手术相当的效果。
本院这位51岁男性病患接受了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了直肠上的肿瘤。肿瘤尺寸为30×31毫米。整块切除后,病理显示管状腺瘤伴原位癌,肿瘤周围及深部安全范围皆足够且上述5项指标皆正常,病患日后需要接受定期大肠镜检查监测。(北医健康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