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谈恋爱吗?每晚从酒吧、派对、盲目约会落寞而归的都会男女

▲从酒吧、派对、盲目约会落寞而归。就算找到对象,也不可能离苦得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日子。(示意图/记者黄士原摄)

●作者/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译者/黄宛瑜

《咆哮山庄》(一八四七)隶属的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总是把爱情描摹成创巨痛深的情感。主人翁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原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小感情深厚,但长大以后,凯瑟琳决定嫁给门当户对的林顿。希斯克里夫无意间听到凯瑟琳说嫁给自己有失身分,愤而离家。凯瑟琳追出去,一人在茫茫原野上寻找爱人,始终遍寻不着,结果一病不起,濒临死亡。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的故事远为尖刻,描述一位生性浪漫的女子,从小向往罗曼蒂克的爱情,憧憬时髦的社交生活,无奈却嫁给一位善良而平庸的乡下医生,两人的婚姻并不快乐。后来,艾玛.包法利结识风度翩翩的地主鲁道夫,认定他就是自己在浪漫小说中时常读到的梦中情人。两人偷情三年,决定私奔。命运之日到来,鲁道夫并未现身,艾玛只收到一封失约信。故事里头的叙事者,每当在刻划女主角的浪漫情怀时,不免流露嘲讽之意,这时却敛容正色,怜悯起艾玛的遭遇

她抵着窗沿,忿忿不平,又重读那封信。可她愈专注,想法就愈紊乱。她又看到他,听见他,用双臂环抱他。她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臆,像榔头一击又一击,愈催愈快,间距不一。她环顾周遭,希望地板片片崩裂。何不一了百了?还有什么拦着她?她有自由。她探身注视铺路石,自言自语,「跳吧!跳吧!」

从我们的标准看来,凯瑟琳和艾玛的痛苦看似太过极端,但我们多少可以理解。不过,诚如本书一贯的主张,两位女子经历的浪漫剧痛,其内容、色彩、纹理早已彻底改变,今非昔比。第一,凯瑟琳和艾玛受苦,是因为她们的爱情难以见容于世,但社会阻力在当今之世早就销声匿迹,与今人何干?当然啦,不管是凯瑟琳或艾玛,纵使生为现代人,依然有可能碍于道德规范,或囿于经济困境,无法跟自己的真命天子长相厮守。但就算现在出现什么反对声浪,也多半要我们「听从内心声音」,而非屈从于世间压力。第二,我们现在有一批专家,可及时搭救犹豫不决的凯瑟琳,挽回艾玛平淡乏味的婚姻。

心理咨商伴侣治疗、离婚律师、冥想专家,一干人浩浩荡荡,围在即将嫁作人妇的凯瑟琳或无聊人妻艾玛身旁,干预、论断她们的私人困境。就算没有专家协助,为情所困的现代女子,总能找个人女性朋友居多)诉说她们不可告人的爱情,至不济,还可找个不期而遇的匿名网友倾诉,减轻独自面对情欲的煎熬。在她们欲望和绝望之间,流淌着绵密的文字、自我分析和密友专家的建议。现代的凯瑟琳或艾玛可能花大把时间反思,诉说内心的痛苦,甚至有机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原来出在自己(或情人)儿时的缺憾

我们比前人更看轻爱情创痛

事过境迁,现代凯瑟琳和艾玛内心如果浮现一丝荣耀,那不是因为她们历经一段伤痛,而是因为她们借助各种自我疗愈术战胜了忧伤。面对浪漫之痛,世人一再阐述、解释,锲而不舍,只因为,我们不只渴望一窥痛苦的根源,更希冀斩草除根。当今之世再也没有为爱情殒命、自杀、离家出走遁入空门这种文化戏码了。但这不表示,吾辈「后」现代或「晚期」现代人不识爱情创痛,相反地,我们可能看得比前人更透澈。不过,这确实意味着说,整个社会面对跟处理情伤的方式,跟过去大相径庭。因此,为了了解变革的本质,全书将追溯自我三大关键面向本质上有何改变,它们分别是:意志(我们究竟多么渴望一样东西)、认清(什么才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欲望(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又是如何追求它)。

现代人鲜少能摆脱情爱之苦:寻找公主/王子的路途上亲吻了太多青蛙;在茫茫网海中载浮载沉;从酒吧、派对、盲目约会落寞而归。就算找到对象,也不可能离苦得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交往后,人照样感到厌倦、焦虑、愤怒。双方可能爆发激烈的争执和冲突,最后面临分手或离婚的混乱、沮丧、自我怀疑。爱情路上崎岖难行,身心饱受煎熬,以上列举的例子,不过是冰山一角,现代男女鲜能身免。假使社会学家听得到寻爱男女的声音,她/他听到的肯定是阵阵悲叹与呻吟,绵长又响亮。

你偏爱什么类型的对象?

感情痛苦的经验非常普遍,几乎可以说是人类集体共通的经验,可是我们的文化却依然坚称这一切都是扭曲或不够成熟的心灵所致。无数自助手册和工作坊矛头指向个人,说一切都是个人潜意识作祟,导致我们一步步走向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如何觉察自我,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生活。而无所不在的佛洛伊德文化更振振有词道:想了解一个人的性魅力,答案就在她∕他以前的经验和遭遇;人偏爱什么类型的对象,从她∕他早年的亲子关系便可见端倪。

佛洛伊德学说认为家庭决定一个人的情欲模式,对许多人而言,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或维系不了一段感情。尽管难以自圆其说,佛洛伊德理论却仍推断道,无论我们的伴侣跟我们的父母像不像,对方都直接反映了我们的童年经验—而童年正是解释一个人感情宿命的关键。而佛洛伊德本人所提出的「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更将精神分析领域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说童年时期若遭逢重大失落,尽管痛彻心扉,将来长大成人,那样的经验还是会在生命中一再重演,如此才有机会战胜它、克服它。这一概念对西方社会造成了剧烈冲击,扭转民众看待跟处理感情痛苦的方式,也就是说,感情痛苦有它健康的一面,是人类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佛洛伊德文化甚至宣称,感情痛苦很难避免,且多半是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浪漫痛苦乃咎由自取

现今有不少人认为,既然,我们必须从个人的精神史来解析一段感情的成败,这不就意味说,感情成败是个人完全能掌控的事;而此一观点的普及与推广,临床心理学不只扮演了关键角色,更赋予它科学合法性。不过佛洛伊德当年提出潜意识,原先是为了消解传统的责任概念(traditional authorial notions of responsibility),没想到在实际操作时,心理学却反将爱情和情欲划归成个人私领域责任。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技巧,他们有意也好、无心也罢,现代人在心理专家引导下,喋喋不休,冗长诉说,得为自身的感情煎熬自负全责

回顾二十世纪,或许是因为心理学答应提供我们一套慰藉的方法,向我们保证一切都可以挽回,所以「浪漫痛苦乃咎由自取」这一论调才会出奇地成功跟普遍。爱情痛苦像座强大引擎,创造一大票专家(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及各种治疗师),驱策出版业、电视、无数媒体产业持续运转。正因为整个社会认为痛苦是个人精神史的体现,相信诉说与认识自我(self knowledge)具有疗效、厘清痛苦的型态与源头可帮助大家摆脱痛苦,「自助」产业才会如此欣欣向荣,并将感情煎熬的矛头指向自我,转到自我的私密史,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摘录转载自《为什么爱让人受伤?:迷惘、煎熬、躁郁、厌世……爱情的痛,社会学也懂!》联经出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