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眼亚洲/花莲?哪来的东大门?又是怎么样的夜市?
「…台湾海峡乃是东西南北船舶往来的关隘,同时亦是世界思潮河流之处,回顾台湾岛内,新道德尚未建立而旧道德早已衰颓,人心浇漓,唯利是图…」
上个世纪的台湾文化协会宣言,似乎不是宣而,而是「预言」。
最近于2015年7月4日,在台湾当地花莲市,开幕了「东大门夜市」,根据报导「东大门夜市」(동대문야시장)占地9公顷之大,院内以阳光电城、福町夜市、大陆各省一条街与原住民一条街为主体(?),呈现在地多元文化(?)与饮食特色(?),而东大门夜市步道地砖,以印度黑搭配泉州白之花岗岩铺设而成,再搭配国际知名3D彩绘大师图龙绘制、美化园区内20座变电箱,展现(韩国?)东大门夜市独有的质感。
应该是一座荒谬的夜市设计。
全部的设计都是冲着吸引观光客而来,凸显的不是台湾特色,而是符应观光客观感,让宾至如归仿佛来到自己的国家之感(韩国人回到东大门?大陆人回到中国?日本人回到福町?)。这是多么荒谬的设计?好比台湾人来到国外旅行,不去多多看看异于台湾的风景,提起勇气尝试一下当地的食物,反而是来到国外找卤肉饭、鸡排以及咸酥鸡吃,这是多么荒谬的旅行呢?
且很难想像,台湾什么时候有「东大门」了?真好奇未来的西大门跟南北大门会座落在台湾哪里?只要稍微有接触到韩国的人都知道,「东大门」为韩国古代城门,现今为首尔内有名的流行服饰、商品批卖中心 ,在「花莲」选用「东大门」为名,内心私想,台湾想要沾已经来到国际市场韩国的「文化图腾」--东大门市场,吃韩国人豆腐之外,让人瞠目结舌,同时,也可以看到目前韩流影响到台湾的激烈性。
别说多元化,在韩国会有一个市场叫做「首尔花莲市场」吗?有台湾文化(?)影响到韩国当地市场的命名吗?
在台湾看到全世界文化,在世界却看不到台湾文化(?),这就是台湾的多元化?
大陆各省一条街?说穿了,不就是想赚对岸大陆客的钱!在台湾新闻、人民对于「陆客」普遍印象不好的状况下,却又是大张旗鼓地用「大陆各省一条街」来迎接台湾口中的426?
且我真好奇,当在大陆各省一条街内认真工作的台湾夜市摆摊者,听到大陆客说:「哇!这里根本就是中国吗?」、「跟山东很像」,情何以堪?还是笑笑的说,「对啊,对啊,这里都是原装进口中国的食材,让您仿佛置身在大陆」、「对啊!这里就是山东!」。当观光客来到台湾,无疑是想体会台湾的东西、风景以及文化(?),但台湾主政者却努力打造一个观光客熟悉的场域、卖他们在自己国内就可吃到的东西、看到的场景,这不荒谬吗?
▲当外国客在台湾吃他们在国内就买得到的食物,这不荒谬吗?(图/记者黄克翔摄)
虽然在「花莲东大门大陆各省一条街」(念起来确实拗口),有「福町夜市」、「原住民一条街」,但是前者真让人很难联想到具有台湾的印象?因为「町」一词,多为在日语脉络内使用,指称「街道」、「市集」;而「原住民一条街」更是如此,如同笔者屡屡强调的,每次在提到台湾文化,我们2千多万人口的台湾汉人总是只能举出50万余人的原住民当作台湾文化吗?他们凭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还是我们汉人只是一个仍以殖民心态的霸权生活在台湾吗?
把大陆各省一条街,倒不如改成「台湾各县市一条街」,努力去挖掘台湾各县市的特色、美食在花莲呈现,让人搞懂浊水溪究竟是在台中以南还是以北,我想比起懂山东、山西在哪更为重要吧?
或者以「台湾历史人物一条街」,蒋渭水、陈澄波、陈进、吴浊流、郑南榕等,在一条街上摆上他们的历史图像、样品,不是更具有专属于台湾文化图腾吗?「东大门」一词倒也不必,就抬头挺胸的言,「在花莲的台湾夜市」,不是更好吗?
搭配国际知名3D彩绘大师图龙绘制、美化园区内20座变电箱?倒不如请国内许多年轻有为的艺术家,给他们这9公顷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救一救台湾的「文化创伤」。
要人家看见台湾,自己不显、不努力,如何为之?
易言之,「花莲东大门大陆各省一条街」完完全全是台湾人发达「借」的意识下的产物,完完全全反噬着台湾主体存在的场域,很多人都说台湾人健忘,台湾人的记忆只有两周(若以新闻炒作热度而言,两周刚刚好),没有历史观,根本的原因,在于台湾人专属发达的「借」的意识在流窜 ,「借」的主体是不需要历史感的、不需要时间累积的,只要有效、有钱赚,随时都可以「借」。
▲台北市有名的饶河街观光夜市。(图/东森新闻)
台湾隐藏自己、且反噬着自己的主体性这是台湾文化最大的问题。
面对自己本土性的东西,总是觉得是「次等」,没「门」,借个东大门吧?没「街道」,借个中国大陆吧?反正国际化,多元化,在这些虚假的名词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建立个专属台湾的「门」、「街道」。
当台湾人面对「价值」时,总是只能选择「价格」吗?面对观光客,以符应观光客熟悉的街道来「行销」吗?美其名「行销」,行销什么?东大门?还是大陆?还是台湾传统小吃?即使在「花莲东大门大陆各省一条街」的夜市名称、外貌上包装这么漂亮,或者该说,目前以「夜市」在闻名于外的台湾食文化,有多少外国人就是冲着「吃」的来到台湾,但是这一次新开的花莲夜市,是以一种完全崩坏的方式,发酵着「借」的意识,把台湾(唯一的?)文化--夜市,隐匿在他国背后、借用他国「文化图腾」,美称「国际化」。
没人看到台湾,即使亲自来到台湾也看不到台湾文化图腾,与其花大钱美化园区内20座变电箱、来兴盖中国各省一条街,倒不如把台湾的食文化好好改善!食文化没有改善,台湾夜市如何立足?会有傻呼呼的观光客花钱来到台湾观赏着他国文化包装好的夜市名称,以及看着彩绘的「变电箱」吃毒吗?
当花莲东大门大陆各省一条街夜市风风光光地开幕,台湾文化图腾却是零零落落地凋谢。
最后,笔者好奇的是,在花莲不知道哪来的东大门,「借」意识强力发酵的夜市大张旗鼓开张时,让台湾「食」文化沈沦到「蚀」文化的顶新,灭了吗?
注一:有关韩国东大门介绍,请参阅笔者《韩国人入门》(五南)一书。
注二:有关于台湾人专属「借」的意识发酵现象,请参阅笔者在东森【fun眼看亚洲】专栏文章,而理论论述,请参阅笔者《无镜の国度—台湾人「借」的意识》(唐山出版社)。
●作者陈庆德,南韩国立首尔大学,西洋哲学组博士候选人,主攻「现象学」。着有热销《背包韩语》、《首尔大学博士生的韩语文法笔记》(联经)、《韩语超短句》(统一)、《韩国人入门》(五南)、《无镜の国度—台湾人「借」的意识》(唐山)等系列韩语、文化诠释书籍,目前在两岸三地已计发表文字200万字,40本作品。常出没《故事》、东森新闻云【fun眼亚洲】专栏,目前沈溺于神话世界、翻译理论分析,以及双周星期三【再写韩国】亚洲文化差异诠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