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估一下、赖一下…… Google原来是这样变成动词的!

图文/镜周刊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说「估一下」,意思可能不是估计衡量,而是说上网用Google搜寻引擎找一下。谷歌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成了搜寻的名词

《Wired》专栏作家赫佛南(Virginia Heffernan)说,Google这个出现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新英文,反映了这个产品在我们生活中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不过她也提醒,我们不该理所当然把Goole当成通往世界所有资讯入口

去年十月,美国长寿卡通影集辛普森家庭》为了庆祝播出六百集,与谷歌合作制作了一段VR的片头。

荷马辛普森在正式新闻稿上煞有介事地说:「一开始我们对于和谷歌合作有些担心,因为我们不认识他们。不过后来我们Google了一下,这家公司令人印象深刻。」

荷马的说法搞笑,但是至少说出了一半的事实:Google这个品牌名称,已经成了搜寻的代名词。

当品牌名称被用来代表一般名词,通常代表这个产品在社会的普遍被接受。比如我们用的「立可白」(Liquid Paper)修正液,吃「阿斯匹灵」(Aspirin)的头痛药,或是曾流行一时的「随身听」(Walkman),原本都曾是商品的名称。

品牌名称变成一般名词还算常见,品牌变成了动词就更不寻常。台湾的例子可能是社群通讯软体Line,我们已经习惯每天说「我赖(line)你」「你赖(line)我」。而搜寻引擎Google,更成了几乎是全球通用的搜寻共同语言。

不过,Google这个天天挂在嘴边的词,它成为正式的语汇还不到二十年。在1998年谷歌正式成立前两个月,公司的共同创办人赖利佩吉第一次拿它来当动词。在简单将产品完成初步更新之后,佩吉临走前跟他的伙伴说:「Have fun and keep googling!(好好地玩,继续估吧!)」时至今日,谷歌的搜寻目录索引总量已经超过一亿个GB。

所以对佩吉这样的行家而言,“to Google”一开始还是个不及物动词:一个没有目标的休闲活动。人们是为搜寻而搜寻,在空暇时间在数位世界里游荡。

不过到了2002年当我们一般的数位「门外汉」也开始习惯这个用词,并且了解了「Google」的真正用途,Google此后成了及物动词,我们用它来搜索资料、追踪调查、或偷偷挖掘别人的隐私资料。

这一年美国影集《魔法奇兵》最后一季里头,出现这样的对白:

隔年美国方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已经把及物动词Google列为2002年「年度最有用的字」,牛津英文字典稍慢一点,在2006年6月把它加入了字典。

《Wired》专栏作家赫佛南说,google动词在跻身字典后,「提供我们了关于秩序的幻觉」。谷歌公司的使命宣言是要「组织全世界的信息」(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不过,「去google」意思并不是去组织,它代表的是「接受谷歌的组织」,「穿过信息的黑森林、越过信息的洛矶山脉、绕过信息的好望角」,假装自己正开拓一条为自身订做的找寻资讯路径。

因此,赫佛南认为谷歌和所有使用谷歌的人们,其实都是在假装。仿佛谷歌以组织网路上的资讯为使命之前,这些资讯就已经以某种自然的状态存在。但事实上,信息目前既有的形式是谷歌制出来的产品。它们是这家公司来决定哪些是「可以google」(Googleable,这也是谷歌衍生出来的英文字,「可以被搜寻的」)、透过它晦涩不明的演算法来排列它们的出现顺序、并鼓励创新改良让它在google上看起来更加美观

因此,当我们「去google某某东西」,我们就是接受谷歌虚构的想像,以为它就是信息世界的全部,同时也是唯一通向它的道路。

这确实也点出了谷歌搜寻的盲点。我们为什么会去相信如此有限的文字、数字、和没有景深的图像,就构成了世界资讯的全部?

在台湾,我们一般人说「去Google」,而在中国人们多半是说「百度一下」。赫佛南在文章最后也提到了这个中国的搜寻引擎。在她看来,尽管百度受限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审查而被人诟病,但是它取名的意境倒是高出谷歌一截,也是较符合搜寻精神的公司名称。

百度名字当初的由来,是创办人李彦宏取自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百度公司的会议室名字就叫「青玉案」)。这阙词的最后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百度在英文网站公司介绍里解释,取名百度意思是「在目眩耀眼的花灯中,寻找灯火零落处的美女。」这虽然没有谷歌想要组织全世界资讯的雄心勃勃,但也许比较接近传统的网际网路里「偶然寻得的幸运」(serendipity)。

参考资料:Wired

更多镜周刊报导两个机器人擦出爱的火苗?! 荒谬剧对话百万人围观 聊上帝也聊五四三戴着VR眼镜游世界:如历其境的新闻体验养学者买影响力?谷歌赞助学术论文 最高一篇达40万美元怒了!跨国品牌自谷歌和YouTube撤广告 抗议自家广告夹在极端主义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