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头 中国,在那头 「不合时宜」的余光中
▲ 2014年8月2日,在西安西北大学举办「另一种乡愁专题讲座」时的余光中,(图/CFP)
余光中是早年让台湾人认识巴布狄伦(Bob Dylan) 的重要推手之一,巴布狄伦有一首重要代表作:《时代已经呒共款》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这首歌晚年的余光中听来,想必感触特别深。
余光中被认为是中国(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旗手。对现代诗、散文、翻译、评论都有重大贡献。在罗大佑和五月天出现之前,他曾是许多「文青」的偶象。
也许是西出「洋」关的切身之痛,加上血缘上抛不开的乡愁,台大外文系出身的他,后来成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中流砥柱。诗作与散文严重「倾中」。
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前、中华民国「是」台湾之前,国民党政府曾以中华文化的「正统」与捍卫者自居。跟破坏中华文化的「万恶」共产党对抗。在这方面,反共同时信仰「文学菁英主义」的余光中,不免热心过了头,于是以「狼来了」一文批判他指控的「台湾工农兵文学」,引爆了1970年代著名的「乡土文学论战」。于是,本来是旗手的他,后来被许多人或团体,指控是(国民党舫)「打手」。
时代一直在变,但余光中「拥抱中文」(含中国文化)的立场似乎一直未变。然而,时代的吊诡出现了。本来是「工农兵文学」大本营的中国大陆,近年来热烈拥抱中华文化,争夺「正统」。 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余光中。
反之,本来以「正统」自居的中华民国台湾,这些年来一直如火如荼的在「去中国化」。甚至「中文罗马化」。余光中却仍然努力捍卫中文,曾为了反对「删减文言文」政策摃上前教育部长杜正胜。
也许,「余光中」这个名字镶嵌着他对光大中文的使命和宿命,无奈, 除非有新一股的政治力量介入,否则,台湾的「本土化+去中国化」已很难逆转。他的声音越来寂寞,他的「国民党式乡愁」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冷战的年代,走下新生南路。他想起那抗战,那热烘烘的抗战。」请问这些话在眼下的台湾合时宜吗?他终终不愿「隔水呼渡」(回归大陆),于是, 无法避免的,他的遗撼始终在这头。中国,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