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螫就看过来! 台湾新纪录种「双色虎头蜂」长这样
▲中胸背板黑色的「双色虎头蜂」。(图/宋一鑫摄,林业试验所提供)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台湾的虎头蜂又多了一新纪录种:「双色虎头蜂」(Vespa bicolor)。林业试验所与嘉义大学助理教授宋一鑫博士组成的团队于2014年在国际期刊「昆虫科学」(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上共同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使得台湾原本有纪录的虎头蜂从8种增至9种。
双色虎头蜂会捕食养蜂场的蜜蜂,也和其他虎头蜂一样,可能螫伤人畜。为了防范双色虎头蜂对养蜂业的冲击以及对本土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林业试验所陆声山博士表示,所谓的新纪录种,并非科学上的新种,而是第一次确认在某地分布的物种;应该持续、扩大调查,监测双色虎头蜂的族群的变化。
▼双色虎头蜂于蜂场前徘回,伺机捕获出入的蜜蜂。 (图/李伟杰摄,林业试验所提供)
其实,林业试验所的赵荣台博士于2003年,就在台中市神冈的养蜂场发现,并采集到多只双色虎头蜂,只是当时没有找到蜂窝和雄蜂,不能确定这种虎头蜂是否在台湾立足。
宋一鑫博士于2011年在苗栗县三义乡再次发现双色虎头蜂,之后陆续于铜锣乡、三义乡采集到数个蜂窝,证实双色虎头蜂已在台湾立足。
研究人员根据过去相关的文献报告,以及双色虎头蜂目前已知的分布模式,推测牠可能是一个外来种;引进的可能原因很多,主要是虎头蜂越冬期间可长达数个月,且越冬期间蜂后几近处于不活动的状态,因此只要有一只蜂后躲藏在木头或货物内,蜂后便可能透过人为运输等管道而移至相隔甚远的他处。
双色虎头蜂为中大型昆虫,全身淡黄,仅有中胸背板黑色,广泛存在于亚洲大陆,分布包括印度、尼泊尔、越南、中国的福建、广西、江西、四川、云南、香港。
台湾自日治时期迄今100多年以来的昆虫采集纪录,从未有人发现过双色虎头蜂。牠的体色斑纹与本土其他虎头蜂极易区别,目前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局限,邻近台中的海港和空港,推测是近年来意外引进台湾的外来种。
虎头蜂在生态上扮演捕食者和授粉者的角色。牠们会捕食蝇类、蚜虫、蝗虫和鳞翅目幼虫等害虫以哺育其幼虫,对于害虫族群量的控制有相当的影响力。
捕食性的虎头蜂,对世界各地的养蜂业造成威胁,尤其是入侵性的虎头蜂。赵荣台博士曾研究过虎头蜂对台湾养蜂业之影响,当时纪录包括黄腰虎头蜂、拟大虎头蜂、黑绒虎头蜂、姬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及黄脚虎头蜂等6种虎头蜂都会捕食蜜蜂。
其中,中华大虎头蜂对蜜蜂造成的毁灭性危害才是蜂农最担忧的。目前双色虎头蜂虽已在台湾已立足,也发现偶尔会到养蜂场捕食蜜蜂,但相较于中华大虎头蜂所造成的危害还算是轻微的。
去年的观察,发现双色虎头蜂已往北扩散至新竹县横山乡,所以研究团队于去年底开始在该地周围设置诱引陷阱,进行初步监测调查。
陆声山博士认为未来进一步于南、北各地低海拔地区设置诱引陷阱监测,实有其必要性。陆博士也呼吁各地蜂农或热爱自然生态的人士民众若发现疑似的双色虎头蜂,可以与他(sslu@tfri.gov.tw)联系,以便搜集更多双色虎头蜂的分布资料。
林业试验所所长黄裕星表示,该所对于基础研究调查工作的推动,秉持一贯支持的态度,也期勉该所研究人员贡献心力,持续结合国内外专业领域的人才,鼓励公民科学家的参与,监测外来种并降低其入侵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