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夏尔巴人」 14岁穿梭慕士塔格峰沟壑冰谷

▲这是在新疆喀什拍摄的慕士塔格峰。(图/新华社

本报讯

27岁的阿布都沙塔尔•哈什卡尔,从14岁起就跟着村子里其他柯尔克孜族牧民,背着沉重的行李,穿梭于慕士塔格峰的沟壑冰谷,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做向导。阿布都沙塔尔家所在的阿克陶县苏巴什村,居住着500多户柯尔克孜族人,村子与海拔5600米的慕士塔格峰大本营隔着一个山脊。借助上世纪80年代初开放的登山探险旅游,这个毗邻慕士塔格峰的边境村落,逐步成为帕米尔高原远近闻名的「登山村」,村民自己组建了驼队,由上百个壮汉组成向导队伍,常年为各国登山队服务。「登山」成了这里不少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傲立于新疆南部的帕米尔高原,被世居于此的柯尔克孜族人称为「冰山之父」,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来自国内外的登山爱好者在此登山、探险。除了大本营,慕士塔格峰还设有三个营地。登山队要登顶,需要上上下下反复适应,因而攀登周期长,一般需要20天左右。此外,每年只有一个攀登季,即6月底开始,8月初结束。一个登山季下来,一个柯尔克孜族的登山向导可以挣2万至5万元不等的「向导费」。相比之下,这里普通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阿布都沙塔尔告诉记者,攀登慕士塔格峰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暴雪雪崩,但最危险的莫过于密集分布的冰川裂缝,无论对于登山队成员还是向导,这都是「致命的威胁」,几乎每年都有登山队员跌入冰川裂缝失踪或者遇难。因此,如同「夏尔巴人」之于珠穆朗玛峰,苏巴什村的柯尔克孜族向导,由于体格强壮、经验丰富、对高原险境有天然适应能力,在慕士塔格峰登山探险活动中,渐成各个登山队不可或缺的「标配」。与登山队员动辄几万元的装备不同,阿布都沙塔尔的装备是一双200元的登山靴和一件厚棉袄。在没有更多装备的情况下,这些柯尔克孜族的向导通常都会冒着生命危险,为登山队做背夫。「我们需要背着10到20公斤的行李攀爬。」阿不都沙塔尔说,「除了带路,还要帮助客人安全地走过冰川、救助受伤的登山队员。」登山路上,死亡如影相随。2013年7月中旬,阿布都沙塔尔收到一支中国登山队求救信号,迅速赶到3号营地搭救因高原反应失去意识的登山队员李耀才。他将李耀才用防潮垫包好,放到睡袋里再绑到雪橇上,自己一人将其从3号营地拉往2号营地时突遇风雪。当时,风雪遮天蔽日,大雪瞬间将他们埋住,眼看着李耀才快要撑不住,自己也体力严重透支而无法动弹,阿布都沙塔瞬间感到「可能就要死在这里了。」好在一小时后,暴风雪渐渐转小,闻讯赶来的其他向导和队员,将他们搭救回大本营。但「幸运」不会总是眷顾。2015年,一位登山队员跌入20多米深的冰川裂谷,阿布都沙塔尔和其他十几位队员及向导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营救,也未能将其救起……。一些登山队还会带着从尼泊尔专门聘请的「夏尔巴人」做向导,这成了阿布都沙塔尔「取经」的好机会。「我会手语或者说简单的英语,向他们请教一些专业知识,如果我们也有机会像他们那样接受专业训练就好了。」阿布都沙塔尔说。他觉得,在体能和对高山环境的适应能力上,他们和「夏尔巴人」差距并不大,但在专业素养上差距却不小。在阿布都沙塔尔眼中,柯尔克孜族人与山有着独特的缘分和深厚的情感,是山给了柯尔克孜族人生命和荣耀。「我们称慕士塔格峰为山父,山是我们的一切。」

阿布都沙塔尔说,登顶后觉得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他决定要将登山的「宿命」一直延续下去。(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