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IN SHOWBIZ 吴秀波 修行中的哲学家

执行/于昂 文字/马军 摄影尹超 化妆发型司君东田造型)

年轻时选择追逐快乐,中年选择坚强面对,为人父之后选择责任至上,等到年纪大了,再选择一种舍得法。这是吴秀波自己披露的人生历程。在这个「演艺圈中的哲学家」看来,演戏就是一种修行。因为电视剧《离婚律师》、近期大热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让本地观众见识到吴秀波的大叔魅力。吴秀波参佛,是因为「戏演到一定层面,需要借鉴某一种心法」。用我们槛外人的目光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要更高明一点。他读的经书包括《金刚经》、《维摩诘经》、《四十二章经》和《坛经》. 这些经典在他眼里是一种哲学,一种工具书,能让他像镜子一样看见自己。在这面镜子中,吴秀波究竟看见了自己哪些东西?你若继续追问他,他的回答又回到了形而上的路数玄之又玄

对于走到人生第48个年头的吴秀波来说,在佛经中看到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的人生。 吴秀波向我们解释自己为什么学佛:「年轻时选择追逐快乐,中年选择坚强面对,为人父之后选择责任至上,等到年纪大了,再选择一种舍得法。」这短短几句话,正是吴秀波对自己过去这些年的一个总结和回顾。人生难得活得明白吴秀波是北京人,成长在一个外交官的家庭中。年轻时在全国各地走过穴,在酒吧唱过歌,后来开了好几家饭馆,身边从没缺过女孩。那段没心没肺、快乐追逐的青春岁月,是他一生里最快活的时光。 快30岁时他关掉了饭馆,重新拿起麦克风站上舞台,却发现当年那批朋友要嘛成了腕儿,要嘛转了行,只剩下他和许许多多年轻人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当助理经纪人,什么杂活都干,这就是「中年选择坚强面对」。 过了而立之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为人父的吴秀波还在演艺圈默默无闻。直到2010年《黎明之前》一剧让他大红大紫。他的两个儿子如今正是「万物生长」的阶段。老大学习很棒,老二成绩稍差,做题总是错。每个星期天他都要被妻子教育批评老二的唠叨声吵醒。可是他反而觉得老二难能可贵,因为在小儿子身上有一种纯然如初的快乐。 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浸润多年,二儿子的天真和快乐,给吴秀波带来的是一种反差强烈的惊喜。「我费了好大劲儿,活到45岁才活到和我二儿子一样,你还骂他。」其实吴秀波很久以来都有一颗童心,好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曾经写过这类很幼稚的话:「也许有一天真的能找到那棵隐身草。轻手轻脚地走在街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嘿嘿,哈哈。」

是两个儿子,让吴秀波开始变得成熟。而父亲的离去,又让他作为一个儿子直面生死。4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从此知道了丈夫、父亲、孩子这三重身份合在一人身上,是怎样一种真切的感受——「我父亲走了,但他在我身上。有一天我走了,我在我儿子身上。」

死亡和存在,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对死亡的凝视,能够唤醒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哲学思索。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能摆脱自身欲望的束缚吗?也许不少人都这样追问过,可是对于一个正身处名利场的当红明星来说,问出这样反观自身的问题,多少有些难得。

与两个自己妥协「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曾经无肉不欢,每天要花两个小时琢磨到底吃什么。」年轻时开餐馆的那段岁月,吴秀波自比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把自己吃成了一个160斤的胖子。每天晚饭后,他从自己的餐厅打包一只鸭、半份重庆火锅底料,回家后用火锅料炒鸭肉,就着烙饼吃。每每消受完这样一顿完美的宵夜,他都会觉得生命是如此满足。

学佛后的他,开始努力去制服这种欲望。他把吃肉的习惯给停了,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在这个年龄段学会自省和自律,在他看来,与年少时放纵欲望是一样的,都是人生在每一个阶段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对生活的思考中,吴秀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式说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秀波嘴里玄学式的清谈源源不绝,让对面的记者们走神,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粉丝们把这位蓄胡的大叔唤作「哲学波」,一个形而上的大叔。 前几年吴秀波接戏很多,每年工作十一个月,接四、五部戏。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是我作为一个『戏子』的一个必修课。」每拍一个镜头,都要放下利益得失和喜怒哀乐,回到零。长时间地这么做,就好像一种修行。

在吴秀波看来,演戏便是修行,学佛反而是一种乐趣。 长年累月地演戏,人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就必须有所舍得。2015年,吴秀波几乎没拍什么戏,给自己放了一年的假,陪陪家人,或者去健身、潜水旅行。之后他大概也会拍一段时间再歇一会儿,在两种生命状态之间游移。这两种状态,一种是「平静的我」,另一种是「躁动的我」。 更多吴秀波专访内容请见men's uno6月号敬请参阅 202期 men's uno男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