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Runway与设计梦:这些人不是Designers,而是Dream makers

我曾有一段短暂的无业时光,每天过得清闲又自由。当时每个周二、周六夜里,准时收看「两次」高收视率的《Project Runway》,变成了失业时光里,唯一会钉住我的重要事件。

↑《Project Runway》的评审Zac Posen(左一)、Jessica Alba(左二)、Nina Garcia(右一)及主持人Heidi Klum(右二)

同样的节目重播时段连看两次?是的。不能上网看?不知为什么,我还蛮变态的享受这种被节目时间制约的生活。定时与电视机见面,仿佛是我的私密约会时光。

还是简单介绍这个节目:由全美大城市举办初选,选出十多个服装设计师进行角逐。每周节目会出一道设计题目参赛者几乎都只有一到两天的设计与完成时间,从绘图、选布到打版、裁缝,全不能假手他人。时间一到,model穿著作品伸展台,接受残酷的评审言词、锋利的批评。每集淘汰一名设计师,最后仅存的三位可以在纽约时装周发表自己的collection,再由评审排出名次

第一名拥有设计师们梦想中飞上枝头凤凰的种种愿望,包含创业基金时尚杂志报导、以及与大品牌工作合约。

很典型的美国梦,但要做美梦可得凭实力。这个节目这么吸引广大观众原因,除了新颖的创意使人向往,除了主持人Heidi Klum的美丽脸庞导师Tim Gunn的循循善诱,除了评审们的犀利评语外……很重要的,还有设计师们在竞争气氛下的相互角力

而这个节目如此吸引我,甚至还要一周看两次的原因,当然也有上述几点。不过,其中还有更特别的魅力,来自它间接满足了,我的设计梦。

毕业于设计科系,却在进入社会时很直接的放弃设计工作,在我心中,当然隐隐的有一些遗憾在。其实毕业时只是很简单的想,在台湾市场环境里,当一个设计师实在太辛苦又不容易得到该有的尊重。

实地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时尚产业里的行销公关工作特别适合我,一做,便没换过跑道,也不打算换跑道。

每天的工作都要看目不暇给的流行资讯,都要碰裁制合宜的美丽作品,在我心中,难道不会一时技痒,想创造出自己的设计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我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去实践。

大学里曾经有一堂讲座课谈流行服饰,一直都喜爱流行服饰的我自然选了它。课堂上我们围成一小圈,与教授谈着每个人的流行观,桌上摊着一本本设计师作品发表的秀场照─Alexander McQueen、Christian Lacroix、John Galliano、Jean Paul Gaultier……疯狂、大胆、无边无际的驰骋想像及创意。

「这些人不是Designers,而是Dream makers……」老师像是喃喃自语的说。

Dream maker,多好的字眼!他们的作品不是要你穿着上班、宴会下午茶,而是为了完成一个梦,一个在脑中交织的美好梦境

我也曾经想当一个Dream maker,甚至想好了品牌名、设计理念、宣传手法……过去那个年轻气盛的自己,每每思考这些都可以搞得热血沸腾。不过生命总是无法全然掌控,如今,「成立自己的品牌」这份冀望,就像夹在厚厚的精装书里、一片脉络细致的叶子,静静的躲在书架角落处,悄悄的被遗忘。然后,书皮布满尘埃

有一天与蒋勋老师出游,我们在一个大厅里坐着等车。桌上摆了几本书,我挑了一本Giorgio Armani作品集随意翻着,蒋老师看到了,随口一提的语气问我:

「你为什么不想自己弄一个品牌?」

啊!有人把尘埃拍掉,将书拿下来,打开了夹着叶子的那页。

沉默了几秒钟,其实心中思绪汹涌翻转。我想起学习服装设计历程、想起那些桀傲不逊又幸福不已的Dream makers、想起Project Runway……

然而,我却平静的回答:「因为,我总是太理性了。」

蒋老师笑笑:「嗯,做设计总是要有一些疯狂的。」

蒋老师是懂的。

而理性的我,只能每周两次的守在电视机前,看着别人才华洋溢的厮杀,安抚自己的,设计梦。

后记

我听过某一些人批评说,Project Runway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立了一个迷思,让年轻设计师(或学生)误以为唯有成立自己的品牌,才是设计工作的最大成就。我的观点是:真的不用成立自己的品牌(当然有这种机缘就好好抓住),设计才华可用多种方式呈现,你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不然像我一样,看电视弥补遗憾,也是一种慰藉啊!

﹝延伸阅读﹞

DIOR SADDLE 马鞍包─时光洗练下的经典重现

穿搭减法学:一双走天下的小白鞋

|那些伸展台上大放异彩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