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医生巧还魂 重现文物风华

漆器医生」让残破文物重新活过来。图为2018年10月16日,游客在平遥古城浑漆斋大院的展销店内挑选漆器。(新华社

湖北省物博漆器保护工作研究馆员李澜。(取自微博@长江日报视频截图)

修复漆器过程繁复,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图为修复专家在修复竹木漆器文物。(新华社资料照片

漆器的涂料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汁液加工制成。图为大漆匠人在滤漆。(新华社资料照片)

著名的湖北省博物馆,除了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这两件镇馆之宝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纹饰十分精美的出土漆器。这些精美漆器在刚出土时,都不怎么「上镜」,靠着在博物馆内有一个神秘的楼层,省博漆器保护工作室研究馆员、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校外导师李澜及3位研究所毕业的学生,在这里为漆器文物「看诊」,充当「漆器医生」的角色,让它们恢复昔日光彩

李澜说,修复的时长取决于文物的病害是否严重。「我曾经修复的两件银平脱漆器,花费了1年多时间」。脱水定形、清洗、加固、补配、打磨、上漆、干燥等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步骤,一步也不能少,慢工才能出细活。

集中会诊分类治疗

在湖北省博物馆,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历史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种类包括乐器、兵器、食器礼器、生活用器等,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这些漆器见证中国使用漆器的年代久远。

湖北省博物馆在出土饱水漆器脱水修复保护方面独具特色,很多漆器研究者、爱好者慕名前来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在李澜看来,从事这份工作,是热爱,是情怀,更是责任和传承。文物们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焕发昔日光彩,完成华丽转身。因为他们的热忱与执着,让一件件文物焕发出生机与光彩,赋予文物温度和灵魂。

李澜打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文物修复部门就像是给文物看病的「医院」,「病人」病了也需要先「分诊」。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文物也是如此。「典型病害很多,个案也不少,我们都需要集中会诊,分类治疗,讨论出最佳方案。」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

李澜说,南方气候湿润,地下水位较高,出土的漆器通常都处于饱水状态。在对饱水漆器进行修复前,都需要进行脱水定形处理。经过漫长的脱水、干燥,文物才可以进入正式的修复环节。

过程繁复慢工细活

用来修文物的材料也十分讲究。对于破损的文物来说,砖灰木屑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工作室使用的砖灰,都来自山西平遥遂初堂许冠予先生的赞助。

砖灰来自明清两代老房子的砖,制成砖灰的工序十分繁杂。拿回老房子的砖首先反复清洗干净,自然晾干后,把砖用锤子捣烂。再用机器碾压成粉,把粉放在缸里加水。

还原真实获成就感

从第一个缸里直到第七个缸里反复漂洗过滤,最后把第七个缸里经过漂洗过滤的砖灰沉淀。把上面的水去掉后,第一层可以做漆面推光使用,第二层做漆灰的最后一层,第三层可以做漆灰的中层,最下面的就是漆灰中所说粗灰,也是紧靠木胎的第一层灰。

来到这里以后,「医生」之一的宋瑾发现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修文物其实是一件枯燥单一的工作。但是,当一件残破文物经过我的手还原到历史的真实状态时,就会很有成就感。」

叶天泰则完全是因为对漆器的喜爱。漆器修复中,大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用它做出来的器物有一种温润的光泽,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一样。大漆在接触空气后,会慢慢变为褐色。4小时左右,大漆表面会干涸硬化形成漆膜

叶天泰尤其喜欢钻研大漆,他说中国和漆相关成语,多与大漆自然特征有关,如胶似漆、乌漆墨黑、一团漆黑等。

小灵通 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