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变坏、整的变残! 「文物医生」让2000年木器新生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木器修复专家在查看漆木器脱水情况。(图/新华社

本报讯

「好的变坏、整的变残、大的变小、小的变没」。这是大陆出土数以万计的漆木器所面临的危险境况,也是大陆文保界迫切需攻克的难题。在位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如今的湖北荆州,一批特殊的「文物医生」长期与糟朽的、破损的出土文物打交道,倾注全部心力将文物「修旧如旧」。大陆漆木器的制作与使用始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战国时期达到极盛。特别是雄踞南方的楚国,漆木器数量品种之多、工艺之精巧、纹饰之精美,与同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呈现出更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器物所承载的彩绘图腾文字等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印迹湖北省文物考古专家介绍称,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楚墓中随葬漆木器已相当流行,少则几件,多达数百件。楚文化中心区域的荆州博物馆拥有漆木器数量逾万件,超过全国半数,这还不包括一些未定级的出土漆木器。根据最近的2015年《湖北省漆木器类文物专项调研报告》,仅湖北就有未定级的漆木器文物多达16051件/套,这些「排队」等待修复的文物多数浸泡在水中,有些则自然风干或散落,状况令人堪忧。日前,投资逾9000万元新建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科研大楼投入使用记者实验室看到,小到耳杯漆盘漆盒,大到棺椁等漆木器,分别浸泡在蒸馏水水缸里。文物上方挂着「药瓶」,通过针管缓慢「注射」进漆木器「体内」。这种类似于输液的方式,实则为复合乙二醛滴注加固法,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漆木器保护。而这一关键的技术突破,正是源自于有着化学学科背景吴顺清。荆州文保中心专家吴顺清说,长期浸泡在水中,不仅会使器物的彩绘脱落,还会使器物的胎质变软,甚至泡腐。因此,漆木器出土后及时进行脱水处理才是最佳的保护方法。荆州文保中心分析检测部主任邱祖明告诉记者,全国各地出土漆木器数量庞大,乙二醛「注射」使文物加快进入脱水修复程式,有利于减少后续修复难度和经费投入。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潘皎正在做关于「南海1号」出水漆木器微生物病害的分析,她指出,病虫害对文物破坏的机理学界暂未有明确解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用生物防治手段,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破坏。近年来,随着大陆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文物保护,大众也看到、体验到了越来越多的文物陆续「活」起来。

「我们的职责是拯救那些深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这不仅是保护文物所承载的珍贵资讯,更是传递中华文明的血脉,让它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焕然新生。」吴顺清说。(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