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子》鸿海攻电动车拚转型 欧系外资续按赞
鸿海正积极寻求转型,使电动车业务成为营运下一个重要成长引擎。透过开放平台方法,目标为电动车客户提供备受瞩目的「以更低成本加快上市时间」主张,可能会颠复电动车产业盛行的内部研发和生产模式。
鸿海计划透过提供电动车设计及组装、零组件、软体解决方案,将其电动车发展策略实现货币化,目标至2025年取得全球电动车制造市占率5%、约50~75万辆,使电动车业务整体营收达1兆元,并有能力由内部提供40%的电动车零组件。
欧系外资依据预估模型推估,认为鸿海若电动车策略执行得当,将带来可观的潜在价值提升。获利的关键是鸿海能掌控多少电动车内容。若鸿海在2025年实现电动车营收1兆元目标,预估营收将较2022年成长15%、获利将成长逾20%。
欧系外资认为,鸿海电动车业务带动整体营运成长的影响关键,主要取决于毛利率较组装高出2~4倍的零组件营收状况。若如同基本情况假设,即使鸿海2025年电动车营收仅达成预期目标的一半,预估营收及获利仍将较2022年分别成长7%和8%。
欧系外资指出,规模、零组件及客户为电动车业务的3大关键因素。首先,鸿海预期电动车业务损平点为每月1万辆,认为若Fisker按预期时程推出PEAR电动车,规模达损平目标可望在2024年实现。
其次,由于组装毛利微薄,鸿海电动车业务获利能力取决于零组件。集团目标为掌控40%的零组件,但电池和软体仍在研发中。最后,除了目前来自新创企业的订单外,鸿海组装业务还可能为取得一家汽车客户的OEM订单,将是迈向成功的重要里程碑。
整体而言,为反应电动车业务可能贡献预期,欧系外资将评价法自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改为分类加总估值法(SOTP)法,以11倍本益比(PE)法估算今年核心业务、并以2025年营收的0.9倍估算电动车业务价值,其中电动车供应链估值多落于0.9~2.2倍间。
由于鸿海中国大陆郑州发生劳资纠纷后,劳动力成本上升且抑制苹果iPhone订单市占率,欧系外资将鸿海2022、2023年每股盈余预期调降3%及5%,并据此将目标价自150元调降至140元,但仍维持「买进」评等。
法人认为,ICT产业因成长有限、PE仅约10倍,对鸿海等力图转型企业较不利。欧系外资改采SOTP法,主要将电动车业务价值单独计算,只要有电动车营收便能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评价上,若鸿海达成2025年电动车营收达1兆目标,市值可再增加9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