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DNR就是不孝?医曝病人「不得好死」残忍真相:不急救怕被你告

▲一般人对加护病房印象都不太好,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气氛紧张。(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文/陈志金

在加护病房里,我们正在学习放下,伯伯离开已经1个月了。

端午节这一天,伯伯的女儿回到8AI加护病房来,跟所有医护人员表达感谢,感谢每一位曾经照顾她父亲的人。她告诉我们,她爸爸后事都处理好了,而且现在兄弟姐妹和妈妈都过的很好,要我们不必担心。

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庭,即使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几个子女仍然非常孝顺,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对于医疗同仁的付出,始终心存感激。最后,他们家人共同决定让患者善终,不再让自己的爸爸辛苦地活着。在医护的引导与协助之下,完成了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四道人生,了无遗憾。对比现今动不动就提告、上媒体爆料的社会氛围里,这一段良好的医病关系与互动,让人感动,也格外珍贵。

一般人对加护病房的印象都不太好,觉得加护病房冷冰冰的,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气氛紧张。里头有着各种高科技的机器与设备,随时都有让人心惊胆战的警示声,经常都在进行CPR(心肺复苏术)……。不只是一般人,连非加护病房的医疗工作者,大多数也有着同样的感觉。加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专为需要高度密集医疗照护的重病患者所设置的病房,里头住的是命悬一线、处境危急的病人

好死,真的那么困难吗?

危急时刻,这些重症患者身上往往插着大大小小的管子,可能是呼吸器,可能正在洗肾,可能得施打升压剂与强心剂,甚至严重到装上叶克膜(ECMO,体外循环维生系统),最后再经过 30 分钟的「压胸」与「电击」才能宣布死亡。

台湾第一个急诊与重症加护专职医师就曾感慨的说:「这些病人和我们无怨无仇,为什么我们要让他们『不得好死』呢?」对于明知救活机率极低的人,为什么医师还是要给予急救措施(CPR)。有些时候,这是因为病人家属与医疗人员之间缺乏互信的关系。「这就是救给你看的,因为不救怕会被告。」医护人员只差没把这句话直接说出来吧!

▲成天面对命悬一线、处境危急的病人,除了即刻救援,我们也在学习「放下」。(图/原水文化提供)

Q:什么是『叶克膜』?

A:叶克膜(ECMO,体外循环维生系统)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除了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外,也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主要是在心肺手术(如重度心肺衰竭、心脏移植等手术)时,为患者进行体外的呼吸与循环。

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技术愈来愈纯熟,使用叶克膜的并发症(如肾衰竭血栓等)逐渐能被克服,于是应用范围开始变大变广,甚至被做为重度昏迷、脑死患者的维生设备。不过,却也因此面临无效医疗的争议与伦理问题。

有些医师认为必须压到最后一分钟,才能让家属知道「我们尽力了!」才能交待、才不会被挑剔。有些医师是无法承受病人在自己手中往生的挫败感(觉得病人死在自己手上,就代表医术不精),因此情愿让病人「赖活」,也不让他「好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人员害怕家属误以为医院不愿进行积极作为,忌讳提出 DNR(即不进行心肺复苏术等任何延命措施)的建议与说明,家属则怕被人说不孝不应该,即使理解却不敢主动提出DNR 的请求。结果就是大家都在逃避,于是只好「顺其自然」完成 CPR,救到最后一刻。

不要再说:家属决定拔管,放弃治疗!

新闻媒体经常下的标题「家属决定拔管,放弃治疗!」这样的说法不只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还会加深家属的内疚感。尤其是「放弃」这个字眼,不仅增加家属的心理负担,更加深他们的「内疚感」与「自责感」,对承诺「尽全力抢救到最后一刻」的医疗人员来说,也很不公平。

▲面对无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实施CPR,绝对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治疗无效」(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在心跳停止以前,任何医疗团队都不会放弃患者。然而,在心跳停止时不进行 CPR,也不代表医疗团队就是放弃了。全力以赴却无法拦截死亡的发生时,医护的唯一选择是和家属一起面对,并试着让病人好走。有时,医师(尤其外科医师)反而比家属更放不下,总觉得「还可以再多一点努力!」只是心里也了解,接下来的努力恐怕只是在让不可避免的死亡晚一点发生罢了。

面对无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实施CPR(包含压胸和电击),其实只是让病人自然的走(allow natural death),绝对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治疗无效!」改用以下几个说法,不仅符合临床实际情况,也是站在同理家属的立场,减少对他们的伤害,同时协助家属与医疗团队真正放下。

「治疗无效,家属决定让他好走。」

「选择不进行 CPR,家属让他好走。」

「医疗团队尽力了,家属选择不再让他痛苦。」

「感谢医疗团队抢救,家属选择安宁善终。」

不要被「病人于几点几分拔管后,宣告不治!」的报导干扰了,一般都是宣告不治之后,再移除管子的。除非是在心跳没停止之前就「撤除维生系统」的程序中拔管(以目前的现况来说,要走这个程序,心理的负担更高),否则「拔管」都是在心跳停止以后才会进行,也就是「死亡」后拔管。

急救简单,决定不急救反而困难

其实,对医师来说,替病人进行插管等急救措施,是简单的事。然而,要决定「不进行 CPR」,无论对于家属或是医师,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为了要减少病人的痛苦,为了要让病人更有尊严的往生,我们还是得要花时间好好的讨论。

▲医师只知「医生」,不知「医死」,反而最放不下的,常常是医疗人员。(图/翻摄自pixabay)

有人觉得在台湾过去的医学教育里,没有教医生有关生命的哲学,也不知道该如何跟病人家属沟通,于是学成之后,只知「医生」,不知「医死」。所以,最放不下的,常常是医疗人员。

进行不必要的 CPR,迎来的是「四输」的局面,患者本身、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与其他患者等四方,全盘皆输。明明知道是救不活的人(指伤病严重者,经医师诊断不可治愈,且有医学上之证据,近期内病程进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却施予 CPR,不论是对病人或对家属而言,都是折腾,此外,医护同仁也会因为忙乱而无暇顾及其他重症病人,因而增加其他病人病况恶化的风险。当然,也无法有效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安宁善终,始于关怀。身为重症医师应以关怀为出发点,不厌其烦地向家属说明病人病情及预后,若是病情属于无法救治的,也应该坦白告知,以进一步说

明急救与否的结果,双方共同讨论出对病人最好(受苦最少)及符合家属期待的治疗方式。我期许自己能成为他们亲人生命末期的领航者,同时也要成为他们在做出困难决定后的最大支持者

即使决定 DNR(拒绝临终急救),在医疗上,并不是代表改采消极作为或无所作为,反而是应该更积极的减少病人痛苦(着重止痛、止喘、消肿等),增加家属陪伴时间、鼓励家属与病人接触,并引导家属完成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四道人生。病人得以善终后,也要进行家属的哀伤辅导,让家属可以走出悲伤。同时,医护同仁也必须进行「团体疗伤」。

这是个不容易的使命,需要医护人员、社工师、患者、患者家属等各方协力合作才能达成。身为经常性面对生离死别的第一线医护人员,这几年来,我与团队成员不断学习,与病人家属一起成长。如今能看到病人家属对我们的回馈与感谢,我们就知道「这是对的事情!」

▲陈志金医师提醒,别让你以为的急救,成为最残忍的折磨。(图/原水文化提供)

阿金医师在说,你有没有在听!

别让你以为的急救,成为最残忍的折磨。透过重症安宁医疗的推广,让无法救治的病人,都能善终。从旁协助与辅导,让家属了无遗憾,让医疗人员学会放下。

良好的生命末期照顾,始于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属与病人的真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改善医病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发生也让病人得以善终。

本文摘自《ICU重症医疗现场》/陈志金(奇美医学中心加护医学部主治医师)/原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