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级人物》童年穷到不认识马桶 儿科界祖师爷黄富源的暖心实录

富源医师(图右二)是第25届医疗奉献奖得主,他给医学后辈的忠言与勉励,暖心动人。(图/马偕纪念医院公共事务课、常春月刊提供)

台大医科果真名不虚传,各方武林高手齐聚,黄富源看到同学卧虎藏龙教授更是一派威风凛凛,只有继续拚命的努力。

一派潇洒的黄富源医师坐在办公室的小沙发椅上,墙上是以前的学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头诗题字,干净整齐的桌上放着一杯温热的高山茶、老花眼镜。 黄富源是儿科界的「黄头」,是连续七年获得医院最佳教师奖的「黄老师」,对于医界的后生晚辈而言,他堪称是祖师爷的等级。

陪同台大医学系学生对他的专访,我在旁听席中,也观察到他对学子的殷切期盼 与依然热衷投入的教学热情。

●拚命念书才能分担家计

从小家境不好,黄富源在求学的过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级」,但担心的并不是丢不丢脸这档事,而是若是要再缴一年的学费,那可不得了,年纪轻轻能帮家里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念书」,殊不知这份单纯的孝心,奠定了黄富源日后凡事「拚命」的性格。

高中毕业后,果真拚命念书的结果可以获得保送入大学化工系,但问题来了。父亲说:「你念完书,一来没有钱可以供你出国深造,再来也没有钱可以让你开工厂……。」

父亲的话言犹在耳,黄富源心一惊,若是一般大学毕业后无法赚钱还得再当家里的赔钱货,那岂不更惨?早年,医学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于是黄富源再度「拚命念书」,最后,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医学院医科。

●立志成为很会看病的医师

高雄乡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医学院医科,家人与街坊邻居无不欢庆祝贺。但穷小子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靠着一位有钱人家的同学支援,找到台北的栖身之处,黄富源说:「我以为不知道台大在哪里已经很离谱了,但我竟然连他家里的马桶都不知道怎么用!」真是糗了。

台大医科果真名不虚传,各方武林高手齐聚,黄富源看到同学卧虎藏龙,教授更是一派威风凛凛,只有继续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学习的机会都不放过,并为自己立下「我要成为一个很会看病的医师」的心愿。

自己立下的约定,成为自己持续拚命的目标!更难得的是得过一次「书卷奖」,让黄富源欣喜若狂。

●要比别人更加倍努力就对了

但要怎么样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怎么样才能变成一位很会看病的医师?黄富源一句「只要比别人更加倍努力就对了」,为这个问题做了最好的诠译。

黄富源努力到连同学都看不下去了,偶尔会问起:「紧张大师,你到底有没有出去玩啊?」

在实习阶段,黄富源的「拚命」还多了一个项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没有新住院病人,然后跟在那位主治医师身边,偷听就是多学,只要多争取到值班的机会,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

黄富源回忆:「有个功课很好也很会弹琴的同学,他只要去俱乐部弹琴打工,就请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来还会给我50块钱,比起我一个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来说,根本是天价。你瞧,他开心弹琴打工,我开心值班练功,我还可以多挣点钱,岂不皆大欢喜!」语毕,哈哈大笑起来。

●触诊是最基本的诊断工具

众所周知,黄富源医师十分强调不要依赖医疗仪器。他主张,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电脑荧幕上的数据,而他强调的「身体诊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医院当医师时学到的功夫。

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刘祯辉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块圆圆的肿块,语出惊人的说,里头是水!当时在一旁的另一位实习医师一开始还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针头抽出水后,才哑口无言。在第一年住院医师时,有一位6岁高烧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庆云教授来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诊断为伤寒。我们问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诊断为伤寒?他说摸的感觉是doughy,有这种doughy的感觉是伤寒的特征。我永远记得那一幕。

黄富源说:「时代再进步,都有仪器无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数字,身体诊察(触诊、听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但他也不讳言,在健保的体制下,医师诊察费太低了,导致愈来愈少医师愿意多花时间多看病人一眼、多听诊、多触诊病人一下,犹记得5年前,有一位护理师的姊姊住国外,她的2岁儿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肿,看过眼科、家医科,仍然无法治愈。这位护理师碰到我问我可以看看吗?当然可以。」第二天黄富源的门诊果然看到这位小病人。

黄富源对这个个案印象深刻,忆道:「当时第一个看他眼睛,觉得很奇怪。当我看不懂时,会把病人从头摸到脚,结果发现小孩肝脾非常肿大,断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马上住院由血液科专家治疗。」

这个诊断方式是从年轻时就养成的,可见身体诊察是无法用仪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体诊察的重要性,提高医师诊察费,让医师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电脑荧幕。

黄富源说:「医院是为了病人而存在!身为临床医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减轻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医疗,才是医师的最终目标。」

在医界,黄富源以其身教带领了一群徒子徒孙,开枝散叶在各处为医疗致力奉献,不但对症下药,并且不过度用药,减少病人痛苦;特别在儿科,面对的是「不会说痛与不会道谢」的小病人,一本初衷与良心,更是医师本质最好的体现。

影响最深的二位前辈

谈到黄富源这辈子最感谢的二位医师,背后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不讳言早年红包时代下,就连自己住院开刀,老婆都还是不免礼俗将「礼数」给准备好,深怕不周到会被拿来「开刀」,还是送上比较心安;黄富源当时还笑说:「我请我的老师杜诗绵教授帮我开刀(扁桃腺割除),怎么可能会收?」没想到,老师还真的收下红包。

术后,黄富源恢复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临出院前,老师把红包退了回来,黄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额头,我怎么可以误会我的老师,整整7天,真的是学生的不是!

这件事,给了黄富源很深的影响,行医50年,尽管时代改变但收到的红包还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给社服室基金,做为急难救助之用。

影响黄富源的还有郑仁泽医师。郑医师是一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师,绝不以研究病人为乐,不把病人当成研究的白老鼠,不会只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让病人受痛苦。

黄富源在卫生署副署长任内,也看到了器官捐赠的乱象,陆续设立了器官捐赠登录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医师惩戒委员会,要求彻底扭转医匠现象,致力推动台湾医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为善的医师。

●病人是医师的老师

在黄富源眼中,「在困难的病人身上,诊断出疾病,并且将病人医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医好、把学生教好,并且得到来自于病人家长及学生真心的感谢,这种成就感支持着他持续至今。

而他也语重心长的说道,以台湾目前的情况,真的不必再设医学系,而应将医学教育深耕并着重于医学伦理的养成,将行医这条路,当作是上帝赐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帮助人,并在助人中获得安慰与满足。

「病人不是医师的资产,病人永远是医师的老师。」在「富及杏林满门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画前,黄富源医师为医病关系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在马偕儿童医院里,明年将满80岁的黄富源,还在临床工作上继续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医学生最崇敬,混身是宝的老师。(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