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家乡养蚵产业 邱永仁花光积蓄打造养蚵生态池
北门芦竹沟养蚵农民邱永仁在故乡打造1公顷生态池,将完整呈现养蚵过程,未来将结合食农教育,开放一般民众参观体验。(庄曜聪摄)
家住台南北门芦竹沟的邱永仁多年前从科技厂员工转换跑道,接手家中养蚵事业,并以「蚵记仁」为名,以餐车方式经营烤蚵,最近故乡太阳能场动工,养殖环境骤变,他想推广养蚵产业,投入这几年积蓄,打造1公顷生态池,完整呈现养蚵流程,将结合食农教育开放学生及一般民众预约体验,预计明年完工。
邱永仁家中从阿公时代就开始养蚵,相当辛苦又得看天吃饭,小时候曾经因为台风承受重大损失,连学费都差点缴不出来,因此他毕业后一开始在南科上班,并未继承家业,直到有次看到盘商收购家中鲜蚵,却挂上嘉义东石、台南安平的牌子,让他觉得不是滋味,于是打造行动烤蚵车,到各大夜市行销自家鲜味,近年还能到府服务。
邱永仁说,北门三寮湾采吊挂式养殖法,在潟湖内经过潮汐冲刷,加上近海没有工业污染,鲜蚵肉质比较Q弹,近年也逐渐闯出名号,他开始有了不同想法,希望让一般民众也能了解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就像七股有饲养文蛤的渔民开放摸文蛤等体验,他也有了打造生态池的概念。
近来芦竹沟社区旁将设置约20公顷的太阳能光电场,由于紧邻部落及牡蛎养殖场域,受到居民强烈反弹,但这波绿能趋势似乎难以阻挡,让邱永仁的危机意识更强,在与家人沟通后,决定将计划提前,投入这几年存下的积蓄,以1公顷的鱼塭打造养蚵生态池,从观察到体验一气呵成,预计明年6月完工。
2次花光积蓄都是为了家乡的牡蛎,邱永仁没有怨言,从顾客吃到新鲜海味时的满足神情,让他认为应该好好保护这块生养自己的环境,而且「有些事情不早点做,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