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做家政是无奈的“下嫁”吗

日前,上海一家家政公司在某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一则“清华毕业生求职月薪3.5万元家政管家”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该家政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名求职者学历没问题,可在网上查询,现在已经上班,公司有不少家政服务人员毕业于世界名校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教育分层影响着社会分层;在教育分层中处于顶尖位置的清华,毕业生求职也应该 “高大上”。看上去不够体面、光鲜甚至有些卑微的家政岗位,难免会让一些人觉得和名校耀眼的学历光环并不匹配,甚至会让一些人重弹浪费学历”“内卷”的老调。殊不知,“清华毕业生做家政”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是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充分体现。

伴随着社会变迁,不同的人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家政行业内部也有着精细化周密化的分工。那种认为家政阿姨只是搞搞卫生、做做饭的陈旧观念,显然一叶障目。实际上,有的家政就是家庭老师,有的家政类似于“管家”,家政也可以拿高工资得到足够的回报激励……部分人对“清华毕业生做家政”的惊叹与诧异,根源于自身认知的浅薄与偏狭。

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不少高学历求职者并非找不到世俗眼光的“好工作”,而是不愿意这样做。不喜欢没意思、单调乏味的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喜欢等级化、科层制职场,不愿意处理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同事关系,也不愿意时时刻刻受到“紧箍咒”的束缚,渴望拥有更多的弹性空间和灵活地带,让一些年轻人选择了进入家政行业。

家政行业犹如一个“富矿”,还有诸多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一些消费者“不差钱”,他们渴望找到一些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出众综合素质高端家政;一些高学历求职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进入高端家政行业;“清华毕业生做家政”并非无奈的“下嫁”,而是一种主动的“对接”,实现了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那种认为高学历一定要做什么的想法,本质上就是“出身论”和“血统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流动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人生出彩”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同样是做家政,不同的人还是会有分别;那种习惯将学历与职业绑定的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时代条件谋划人生。“清华毕业生做家政”非但不丢人,反而要给予尊重与社会认同。选择喜欢的职业,努力扮演好角色,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这样的名校毕业,当然值得肯定。(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