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前财政部长李庸三:重新找回工业银行精神

台湾银行家2016年8月号封面。(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采访、撰文刘书宁

财政部长李庸三在国内学术界作育无数英才,堪称「桃李满天下」。他亦曾担任前兆丰银行时代中国商银董事长交通银行总经理,并以财长之姿掌舵当年的行政院开发基金,他在金融界完整、多元的历练不仅见证了台湾基层金融改革史,同时也亲身投入、亲眼见证了数十年前台湾政府透过金融业金流,协助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时刻。

回首过往,再反观今日,李庸三于接受《台湾银行家杂志专访时语重心长的强调,即使金融业因应时代的不同必须走向整并,或是其他经营架构的转换,但是,站在健全国内产业长期发展,以及着眼于推动国家经济前进角度,「金融业过往透过资金协助国内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茁壮,这样的精神功能,无论如何都不能荒废!」

李庸三接受本刊专访时对于这数十年来在大时代的转折变迁之下,他所亲身参与的改革、转变历程娓娓道来。1977年,他于俞国华先生担任央行总裁时进入央行工作,开始了解政府透过利率汇率政策调控市场资金松紧情形,进而认知到政策对于资金分配供给重要性

历经长达40多年的观察,李庸三简明的做了2种截然不同的画分与对比。他说,在80年代之前,当时是资金缺乏的时代,供给面(指银行)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一切,同时政策透过银行来执行,也较能发挥其效果

「但在80年代之后就不一样了!」李庸三说,随着新银行陆续开放设置,资金泛滥的情况严重,使得供需生态出现改变,而银行因严重overbanking导致利润微薄,且禁不起被倒帐的风险,而争相把资金贷放到为数有限的大企业之下,让他忍不住直言:「银行这端是overbanking,但是新创事业或创新事业那端,银行对他们所供应的资金却是underbanking!」

民进党初次执政的时代,当时政府为了解决银行僧多粥少的问题,先后推动了二次金改,其中包括了中国商银,以及身为工业银行的交通银行合组成金控,也就是现在的兆丰金控及兆丰银行。然而,事后检视这段金融整并过程,李庸三甚有感触的说:「肩负扶植产业发展重任的工业银行,在这段期间消失了。」这也影响后来台湾部分产业资金取得不易。

现况:工业银行因整并式微 政府缺少能使力的金融政策工具

李庸三在金融业的历练非凡,财长卸任之后出任柜台买卖中心董事长及彰银董事长,但在出任财长之前,他又先担任农民银行董事长,同时也出任过中国商银董事长及交通银行总经理。各种不同业务类型的银行几乎都历练过,让李庸三清楚认知各自的属性与对于市场、产业所能发挥的功能,也正因为担任过交银总经理,对于当年工业银行在扶植新兴产业发展所发挥的关键助力,李庸三可说再清楚不过。因此此时的感触,也更加发人深省。

李庸三认为,除了由财团设置的新银行之外,在绝大部分的公股银行都民营化之后,现在市场上多数银行几乎都在追求EPS,目标放在如何获利、赚钱,对比银行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援、扶植所愿投注的心力与资源,差异相当悬殊;尽管现在有所谓的创投,但创投的规模都很小,而且只能因应新兴事业初始资金的短缺,倘若产业要能长足的发展,银行的金援一定免不了。

李庸三直言,政府在金融业的管理上,如何订定管理目标,应该要有所取舍,例如,某几家必须肩负政策任务的银行,在管理上就不应该只用获利、EPS来做为衡量的指标,而应该另外订定一套管理模式,例如,倘若希望该银行积极投入协助新兴产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用获利之外的其他标准来衡量它的表现,否则当全部的银行,都用同一套的「获利」标准来衡量其绩效时,政府将不可能再期待有什么银行愿意投入协助政策推展的任务。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6年8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