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胡胜正:台资银行因应之道

两岸「金银三会」达成的协议,一旦生效后,台湾银行业该如何布局规画,以争取潜在的庞大商机

【文/胡胜正

两岸「金银三会」达成协议,互相放宽对方银行准入市场,这项协议一旦发生效果,会引起台湾银行结构调整,耕耘两岸市场业者终于等到机会,固守本土市场业者则要面临新的挑战

陆资银行参股比率上限松绑

虽然对岸的承诺稍嫌模糊,中国市场毕竟打开了一扇门,我方逆向操作,提高陆资银行参股投资比率上限,单一陆银投资上市(柜)银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10%,如加计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QDII)为15%;投资未上市(柜)银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15%;参股投资金控公司子银行的持股比率可达20%。

现在已有一家银行宣布接受陆银参股投资20%。据报载,另有数家民营银行也在寻求陆银参股机会,当所有参股投资案件完成之后,视主管机关态度,陆银分行及参股银行的(资产市占率合计可高达12%~20%,或民营银行市占率的30%~50%,与公营公股银行(2012年市占率合计为48.5%)、外资银行(市占率合计为12.4%),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金融产业生态。

这项松绑,使业者与陆银得以进行实质策略联盟,打开中国市场通路任督二脉,对提升其竞争力,应有助益。8大公营公股行库(台银、土银,再加第一、华南、彰化、合库兆丰、台企银等6家公股银行)方面,财政部已宣称,不接受陆银参股投资,其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必然不同,单打独斗或结盟其他台资银行都是选项。

兵家必争之地:人民币商机

现阶段,业界要抢食的是人民币业务商机,陆银分行与参股银行是人民币业务的可畏竞争对手。

陆银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虽然其整体营运绩效未必优于8大行库,但有规模经济及中国市场通路优势,并受惠于中国较高的利差,其税前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Assets,ROA)与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均高于8大行库。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还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

陆银分行及参股银行拥有中国市场通路,熟悉业务,从事人民币业务,具有优势,不排除杠杆此一优势,争取成为客户全部金融服务的单一窗口。本国银行要在人民币业务胜出陆银机构,必须要有突破性作为。

二线城市是台资银行的蓝海

准入中国市场方面,业者早已积极布局,首选地点为上海,其次是台商聚落地区(如昆山、成都、深圳等)。根据麦肯锡调查报告,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传统金融业务不敌陆银,必须开发新金融服务与商品

台资银行受规模太小的制约,面临挑战更大,在上海等金融中心,与陆银竞争传统金融服务、与国际银行竞争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商品,都难起作用,只能赚取利差,是红海策略。

由于欠缺规模经济,台资银行的蓝海机会在于二线城市。在中国城镇化政策加持下,二线城市人口将快速成长,是未来中国经济与金融服务成长的重要动力,现在卡位,正是时候。

但风险与商机相随,尤其是省级以下金融机构监理机制仍欠完备,设立分行或参股投资的审批程序、地方债务情况、银行资产品质等,资讯都欠缺透明化。因此,进军二线城市,台资银行的风险意识与控管能力必须强化。

二线城市商机,除了传统金融服务之外,退休理财也值得注意。随着中国人口老化、城镇化、中产阶级崛起,退休理财需求庞大,而且将快速成长。过去,金融商品销售,局限于台湾市场小,诱因不足,因此,业界较少投入商品设计,几乎全由国际金融机构垄断。

但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一般民众对国际金融机构信赖度大幅下降,是台资银行危机入市的好时机。两岸人口与文化结构相似,台湾市场小巧集中,消费者反应灵敏,是测试商品市场接受度的好地方。台湾设计、两岸销售,有助于提升金融商品附加价值。

【胡胜正】现职中央研究院院士学历: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荣誉博士、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经历: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建设委员会主委、金融监理管理委员会主委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 本文由台湾银行家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