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1世纪后资本主义演进看全球经济新局

▲(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文/梁国

人类历史中,相同的情景总是不断地重演,只是换了主角场景而已。2007年肇因于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其起因、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总让人联想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两个时期的情况之所以如此类似,最主要是因为对近代经济社会移动方向有重大影响的驱动力,一直以来在两个极端间摆荡,当其中之一无以为继时,经济社会将步向另一个极端,周而复始的现象,让我们总可以在历史的轨迹找到与当下相当类似的时代。

从凯因斯主义折衷到新自由主义

在讨论驱动经济社会背后力量前,必须先厘清当代经济社会的架构。1867年由马克斯(K. Marx)所撰述的《资本论》(Das Kapital),是最早对当代经济社会运动规律做出系统性研究的经典著作。当时他将经济社会分成资本家大众两个阶层,并推论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刻意剥削大众的工资,使工资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劳动者生存的水平,渐渐地大众逐渐沦为无产阶级,导致社会最终被割裂为两个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

然而,马克斯并未看到20世纪后出现的新企业经营潮流,亦即金融体系重要性提高。透过金融体系,企业可以透过复杂的股权操作进行大规模的整并与并购。同时,因为企业的规模愈来愈大,触角愈来愈广,因此资本家必须依靠专业经理人,才能够管理庞大的企业集团。

易言之,在新的企业经营潮流下,20世纪后管理阶级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与资产阶级和大众阶级共同构成当代经济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于马克斯的二元阶层(见杂志图1)。

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出现当年马克斯所预期般走向不稳定的阶级对立,而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摆荡,就是因为在前述三个潮流造就的经济社会架构下,当不同阶级结合时,具不同时代特色的资本主义于焉产生。具体地说,倘若管理阶级与资产阶级结合,其经营目的即为服务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

此时的右倾妥协(Compromise to the Right)就类似当年马克斯所观察到的情景,资本家为首的利益集团剥削大众阶级。不过,这样的社会架构将逐渐累积经济的失衡能量,最终必然引发与大众阶级紧张对立的危机。于是钟摆偏向

另一方,此时透过大众阶级与管理阶级结合的左倾妥协(Compromise to the Left)就形成制衡资产阶级的力量,进而削弱后者的获利能力,从而渐渐地产生企业经营的利润危机,经济陷入困顿。之后,管理阶级又再度与资产阶级结合,经济社会又偏向另一方,这就是1870年以来历史资料所显示的,三个阶层的社会架构让经济社会结构在两个极端间周而复始的摆荡(见杂志图1)。

确切地说,1870~1890年及1930~1970年间管理阶级与大众阶级的结合,让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困顿,终于引发企业利润下滑危机;两个时段之后的右倾妥协,搭配20世纪后的金融深化,让各种逐利的投机行为盛行,形成两次金融霸权时期。

其中,第二次金融霸权时期的资本主义形态,更被冠以「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名称。遗憾的是,两次金融霸权时期所累积的失衡能量,最终都酿成金融危机,让管理阶级又与大众阶级结合(见杂志图2)。

左倾妥协的经济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以1930~1970年间的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tic)或者凯因斯主义折衷(Keynesian Compromise)为例,由于管理阶级与大众阶级结合,管理阶级获得经营自主权,不再以追求资本家最大利益为经营原则,而是以投资扩张与技术进步为目的。此外,为了避免重蹈第一次金融霸权经济过度依赖……

梁国源现职: 元大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董事长、国立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两岸企业家峰会特聘专家经历:国立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系主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访问学者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12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