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福隆/剖析「马习会」

文/丘福隆两岸人民高度关注与国际媒体聚焦下,海峡两岸政治最高领导人新加坡初次会晤。挟带着两岸人民的和平善意与各自的政治包袱马英九与习近平两人各有所需各取所求会面时五分钟的前言,习近平言简意赅情以动之,有高度有内容,跳出大陆传统官僚的宣示方式,颇能振人心弦充份展示出文胆智库团队的创新文采与现代化格局。马英九的前言则落入台湾政坛微观俗套,以宣扬政绩与阐述立场主轴,过于忧谗畏讥与讨好政敌,无法发光发热。闭门会晤后的国际记者招待会则惊异之势反转。大陆国台办主任以僵硬制式的语言宣读政策主张,旨在划下今后两岸协商红线,也同时安抚大陆的强硬反对派。相反地,马英九以从容愉悦的情态藉记者招待会大展所长。流畅自信的回答方式为台湾与自我加分。因此有国际媒体报导,马英九的表现与作为让大陆看到「国际记者招待会典型的方式与内容」。晚宴后马英九以微醺之态面对记者,仿佛回到当年马市长前呼后拥的热烈竞选场景,放开格局的言行,为政敌们提供了广大的题材,招引出大量无谓的攻击。幸好国内饶舌不涉两岸协商,不受国际媒体关注。另方面,撤飞弹议题亦难以引起国际讨论,因为飞弹是武器,没有「人为指令」不会自飞自爆,所以武器管控务必仰赖政治协商,人尽皆知。怎奈部份国内政客与媒体自愚愚人,着迷于马政府不能对「大陆飞弹未撤议题」提出有效辩驳而攻马不疲。关于习会成行的原因,众议纷纭各有所见。基本上这是大陆当政团队考量政经效应与时效利益最大化」所下的决策。因此,大陆当局对马习会确有所求,若台湾当局能洞此先机,当能更有所获。

十一月七日「纽约时报」以将近全页篇幅专文探讨马习会成因。记者们收集转述各方评论看法,以不抒己见的态度,忠实报导研究结果。该文结论大致为「钱买不到爱,大陆对台让利以示善意的方法成效不彰;以经济手段追求政治目的的单一策略适得其反;马习会为无奈中求变求通之举」。显然,此一客观分析已指出马习会成因的部份关键因素,也同时支持「领导人会面常态化是大陆当局可以接受的两岸协商方式之一」的推测。「中华民国存在」是举世皆知的事实,何须复诵?「怕被矮化」是北韩专属心魔,凡我国人不应存有此念。「存异求同」是促使协商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政敌才会在协商成功之后,还拼命在「存异部份」寻找攻击借口。诚然,「马习初会」只是楔子,如今已安然结束,而我国又已获得国际媒体爆量的关注,确实是足以庆幸的成就。至于它是否能够继往开来又辟新机,仍待两岸双方后续更多的努力。

●作者丘福隆,美国洛杉矶生物科技业。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