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易被煽动!五个心理效应驱使你疯狂囤货

美式卖场一大早就挤进抢购人潮,排队看不到尾端 。(图/记者吴奕靖摄)

黄轩医学博士荣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第12届(2012)大学杰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医疗专业医师,是一名古文诗赋爱好者,是一名专栏作家

疫情大规模爆发,全球封国,各地出现了大量购买而囤积起来的商品民众。甚至商品的有效期已经过了,你买了,你也没来得及用上它们,听说有的人囤货,都囤到了能直接开店了的地步?

其实,这种狂买囤货的行为是不是一种「病」?在这囤货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效应在作祟呢?我简单只有整理5种心理效应:一、疫情中的「海潮效应」我们知道,海水因地心引力而涌起,引力大的时刻,就会出现大浪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浪潮。此乃海潮效应。当疫情升级,从个位数字到十位字,在一般人心中,也许只是平常的海浪潮流而已!但当数字破百或百千,那就可不同了。

当马来西亚的染病人数,一天只有增加43个,大马国国民的心是平静的,但是有一天,马国忽然增加了190位,哇,这个冲量实在太大了,就引起了当地抢购民生物资潮。

其实这也如:当台湾第一破百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也出现了大量的疯狂采购民生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海潮效应了!发生任何国家除了因为染病人数激增,也包括了忽然来了一个封城锁国的浪潮一样,都会是民众社会巨大的冲击!

二、疫情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恐惧的时候,疫情愈来愈多,似乎愈来愈失去控制了,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于外界的心理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这些人多半是缺乏主见、容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并付诸行动的人。

由于受外界的疫情影响,而让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识等表现出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从众,就是这些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也只有透过他人一模一样的表现行为,才会使自己心情安稳下来的。

▲不断增高的确诊人数,让民众心里更恐慌。(图/记者林敬旻摄)

三、疫情中的「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叫自愿试者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甚至感觉到不可能完成任务,对于这些受试者,持续给了很多同样的旨令,叫他们一定要如此如此,但是似乎又永远看不到可以完成任务的日子,于是这些人的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目标和持续相同旨令所困扰,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压力,也难以消失。

而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勤洗手,戴口罩」相同的旨令已经下达到民众的人人心里,但是抗疫任务似乎没有完成的日子,反而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感觉,这些都是在民众心里形成了「齐加尼克效应」的不得安宁

四、疫情中的「霍布森效应」

话说在1631年,有一位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贩售马时,把马匹放出来给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你多作余的选择。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疫情持续一直到现在,你仍然保持自由移动的选择,但国外到处都封城锁国,有哪里可以去呢?过了不久,看到很多国家封城都已经进入非常局限活动的地方,例如只有呆在家里,会不会哪里不能去,相对属于较缺失状态,民众已经是无从选择的「选择」了,也希望通过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比如去疯狂购物去刷存在感。

五、疫情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待效应。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66年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若有偏见,一定会影响研究结果

而这种个人偏见,可以是正向或是负向的。当一个人,在疫情流行时期,有了「海潮效应」或「巴纳姆效应」或「齐加尼克效应」或「霍布森效应」的偏见,这些期待的偏见效应,会带来了共鸣作用社会慌乱影响更大,大家就会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容易一味沉溺在抢购囤货,无法自拔。这些行为结果,当然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不好,但借这样的疯狂购物行为,似乎才能满足自己的偏见和期待。

所以大家看看一下,在疫情流行中,囤货,狂买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你个人心中的心理效应呢!

热门推荐》

陈建仁/疫情缓和需2个月 台湾致死率排名倒数第二

沈政男/新冠全球致死率差很大?致死率怎么推估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转载自方格子「黄轩医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