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电子耳少「关键2人物」 听损患只能接收「外星语」

人工电子装设示意图。(图/记者严云岑摄,下同)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一名3岁的男童出生后被诊断为重度听力障碍,虽然戴过助听器,但效果越来越差,家长在他2岁时决定自费植入电子耳,医师经过内视镜结合显微镜双镜手术,成功克服高位颈静脉膨大出血的潜在危机,顺利将人工电子耳蜗植入,至今1年半恢复良好,最近也考虑申请健保给付,再装第二耳。

电子耳手术是在耳后开3公分伤口,经由乳突部把电极装到耳廓,刺激残留的听觉神经患者能够听到声音,手术时间约2小时,视伤口恢复情况,住院4天就可出院,之后会请听力师做调频,并进行听力复健,3至6个月后,患者通常能听懂9成句子、8成单词,较戴助听器时进步许多。

▲人工电子耳套件多样,配戴防水套还能让患者下水游泳

收治男童的林口长庚耳鼻喉耳科主任陈锦国医师表示,极重度听损的患者电子耳越早植入,听力与语言恢复能力越好;成年人若是意外或自然老化造成的听损,因已有语言与听力基础,有患者在开完刀2天后,就表示听得懂一些单字,3个月就能听懂90%的句子,只是声音变成「机械声」,陈国锦形容,「就像google小姐在你耳朵讲话一样」。不过这些若没有听力师的帮忙,患者都只能听到一团如「外星语言」的声音。

林口长庚耳鼻喉部听力师孙玉生提到,听损患者一开始都是戴着助听器,但因为放大功率有限,高频音容易会听不清楚,「常常感觉机器哔哔叫」,电子耳只要经过调频,最少可以听到15~30分贝以内的声音,只不过调频无法一次搞定,一开始需要1~2周回诊检查,等到听到声音渐趋稳定了,才可以延长到一个月、甚至一年回诊一次。

▲林口长庚召开「人工耳蜗暨听语诊疗中心记者会

电子耳的最后一关,是语言训练长庚医院语言训练师苏心怡表示,近年来研究发现,学童在过了3~4年级,口语发展就会受限制,为了让极重度听损的孩童有能顺利与学校接轨,语言师会提供口语、阅读理解、书写等训练课程,其中口语又包含了嗓音与声音训练。

苏心怡表示,传统听障患者在讲话共鸣上容易遇到困难,导致喉部声音比较重一点,发音常会有「咳、咳、壳」的声音在里面,透过嗓音分析仪器人为纠正,许多患者都能找到发出轻巧声音的部位,经过长期的训练,有些患者的口语表达甚至与常人无异。

▲人工耳蜗暨听语诊疗中心除了听损外,也提供其他耳科疾病治疗服务

过去听损患者到医院检查,都需要来在各个诊疗室间来回奔波,为提供听力及语言障碍患者更优质的服务,林口长庚于107年2月设置「人工耳蜗暨听语诊疗中心」,将医师、社工师与治疗师结合在同一区域,方便患者接受服务,估计一年将服务需要听觉辅具的患者至少6000人次以上。

陈锦国表示,人耳蜗中暨听语诊疗中心的LOGO是一只小蜗牛触角部分以灰色听诊器代替,「象征听损病人灰暗的心情」,橘色贝壳则象征重生之意。除了听损外,此外中心也针对耳科疾病治疗提供服务与咨商,如耳鸣、眩晕症、耳内视镜手术或是欧氏管手术医疗。

▼林口长庚人工耳蜗暨听语诊疗中心。(图/长庚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