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文本/李光耀与两种鱼
▲被誉为「开国国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辞世。(图/达志影像/路透社)
今天上课,念到某个随堂作业题目时,突然想起李光耀。题目是这样的:
「你觉得是大自然里溪流中的鱼比较快乐,还是有钱人家水族箱中的鱼比较快乐?」
这个题目有几个思考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考量到大自然溪流中的鱼有比较大的生活空间,可以自由探索,但其生存环境充满危机,除了有猎食者,还有天灾、疾病、粮食不足等等的威胁。而有钱人家水族箱中的鱼,空间虽然小,却不太会受猎食与其他的威胁,生病了甚至还有药可医。
第二个层次,是像庄子与惠施在桥上的对谈相仿,思考人是否能够得知鱼的想法,或鱼是否有价值观,是否能把人的价值喜好套用在鱼之上。
第三个层次,则是类比到现实世界了。比如说李光耀。
台湾的老人们普遍对于李光耀的王国有某种钦羡,他们相信过去媒体宣传的新加坡神话,认为那是个理想国,所有人安居乐业,收入颇高。这些老人也鼓励年轻人向新加坡精神学习,去新加坡工作更好,如果能把台湾变成新加坡,那也不错。
台湾的年轻人则持批判的看法。他们透过网路的充沛资讯,知道李氏王朝表面之下的政治黑暗,鄙视这个独裁政权,宁愿有自由,也不愿意有更多的财富。他们认为就算牺牲自由,也换不到那种财富。新加坡是特例,不会是客观的标准答案。
老人会责怪年轻人,说年轻人没有勇气跳出舒适圈,年轻人则嘲笑老人资讯落后,把造神宣传当真。
回到鱼。那新加坡是大自然溪流,还是有钱人的水族缸?
▲被誉为「开国国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辞世。(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在「宣传」之下,新加坡看来是大自然的溪流,是自由贸意的轴心,是能力者撕杀的竞技场,你如果够强,就该去挑战看看。在那,胜者可以获得最多的好处。
但相对来说,新加坡政府的统治,是无微不至的生活管理,以及铺天盖地的思想管制。小到口香糖、是否该在家中煮饭,大到政治言论,新加坡政府都想管,也都能管。新加坡不会乱,是因为政府都「搞定了」,这就像是有钱人家的水族缸了。
或许可以这样说:李光耀留下一个大自然溪流造景的水族缸。不论是台湾老人或年轻人,都很清楚那是溪流造景的水族缸,只是各自选择想看的那一面,利用这一面来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有时抓着溪流面、有时抓着鱼缸面,两造都是如此。
如果还是想不透,请回到庄子与惠施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
这争议牵涉到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的差别。「关于新加坡」的知识可以是客观的,是第三人称的,能够透过一定的学科典范沟通讨论。但「新加坡这种生活形式是否快乐或良好」,则是第一人称的,由自身出发的感受,是主观的。
混淆两者进行判断,当然就会一团乱。我们可以客观的讨论新加坡的政治实境与社会福利,但是想客观的讨论出「我们应该喜欢新加坡生活形式」,这就办不到了,因为这跳出伦理学而进入个人欣赏的层次。
老人欣赏新加坡的某一部份,年轻人不欣赏新加坡的某一部份,但大家又装得好像是在讨论某个严肃的政治哲学主题,这就是台湾在李光耀死后所出现的知觉错乱。
其实没有真正的鱼,也没有纯粹的观看者,没有标准的溪流和水族缸。我们都透过「看」而自得其乐,差别在于,是不是清楚自己真正知道什么。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脸书粉丝团「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研究专长为伦理学、价值论、运动伦理学、流行文化、宗教经验,政治不是研究专长,是过去做过的工作。已获本人授权使用。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