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垫底》李律/聊聊生孩子这件事 是生育、生欲还是生欲?
●作者/李律
生育率数字再度成为新闻。先是前一阵子公布的今年一月新生儿数量首度跌破10,000人,接着是台湾的人口净成长首度为负值,在2020年台湾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人口负成长。
今天的新闻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什么是他们啊?我以为他们只有每天在抓杰森包恩或是颠覆南美洲左派政权啊......)公布全世界各国今年的生育率预测,在227个国家地区中台湾排名世界倒数第一。
▲美国中情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227个国家或地区中,生育率最低的将是台湾。(图/翻摄自CIA官网)
但今天的文章没有要讨论出生率下降对策啦,也没有要讨论房市、经济、货币、通货膨胀这些东西。只是单纯来聊聊生孩子这件事而已。
摊开台湾(中华民国)的内政部人口统计,台湾的生育率高峰有两波,第一波在战后婴儿潮、第二波在197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战后婴儿潮的第二代。
▲台湾从1959-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图/翻摄于国家发展委员会)
战后婴儿潮顾名思义是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开始起算,当时因为重新回到承平岁月,也因为战后百废待举,所以各项重大建设与投资带来全面性全球化的经济景气,也因此让当时的年轻人有充分的诱因可以生养小孩。
这一波战后婴儿潮比较广义的年份推算大约在1945-1965年之间,这个区段出生的小孩都可以归算在广义的战后婴儿潮当中。
从台湾的出生统计数字来看,自1955年到1966年之间(民国四十四年到五十五年之间)的这十二年间,每一年台湾的新生儿人口年年都超过40万人(其中只有1957年例外,但也有39万人)。
其中1963年(民国五十二年)更是来到当中的高峰,当年的新生儿来到42万7212人。这也是我国出生人口统计史上最多人出生的一年。
到了1970年代中期,随着台湾的产业转型与正好遇到世界工业发展的产业代工雁行理论时期,台湾正式进入成为全球化贸易生产体系当中的一员,大量设立加工出口区与早期的资讯面板代工厂等等。
▲随着台湾大量设立加工出口区,不少女性离开家乡到加工出口区工作。(图/继往开来 加工出口区40年特展)
大量的农家女性离开了家乡到大城市市郊的加工出口区与工业区工作。在城市里独立工作赚自己个人的薪水,有别于农业生产大家族的家族经济,在工厂当女工有薪水、有休假、有个人休闲生活,也有时间有机会谈恋爱,最终组成家庭,这又促成了第二波婴儿潮。
第二波婴儿潮中,从1976年到1982年(民国六十五年到民国七十一年)之间,同样是每年都有超过40万新生儿出生(唯一的例外是1977年,但同样也有39万人),其中的最大值落在1976年,那一年是龙年,出生数达到42万5125人。
40万人有多少?大概是一个中和区的人口、或者是一个新庄区的人口。
像我出生在1978年,我们那一年同样也有41万多人,我们当中绝大多数的小孩几乎都有一个大我们两岁的哥哥姊姊。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年出生的人,很多都是爸爸妈妈为了拚一个「龙子」生出了我们的哥哥姊姊,然后后来生完第一胎后很容易又怀孕,所以就隔了一年又生了第二胎。
所以到了1980年代我们这些第二波婴儿潮的小孩开始念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有各种的学校爆满传说,尤其集中在台北县(我已经不知道现在的读者会有多小了,还是抱着服务的心态补充一下就是现在的新北市)。
▲万华老松国小学生人数最高曾到1.1万。(图/翻摄老松国小官网)
比如说万华的老松国小、永和的秀朗国小都曾经有学生数破万的纪录。我小时候念的新庄国小,一个年级有27班,基本上没有办法全校一起升旗,因为人太多了站不下,所以都是采取每天有两个年级到操场升旗,其他年级在走廊升旗的制度。
简单地说,我们国家目前遇到的第一个危机,就是第一代的婴儿潮正在大量地退休,假如我们把65岁定为法定退休年龄,那今年就是1956年出生的40多万人们退休的一年。
前面讲过了,从1955年开始到1966年,每年都有40万到42万不等的新生儿,从去年开始,会以每年都有40万人从劳动人口变成被扶养人口,接下来的12年间,我国2350万人中总共会有500万人从劳动人口变成被扶养人口。
你看到了吗?这几乎是我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喔!!!
▲随着第一代婴儿潮正迈向退休生活,也使得台湾面对劳动人口的挑战。(图/记者李毓康摄)
但是这不会是最可怕的危机,因为未来的十年第二波婴儿潮大约是在40-50岁之间,还是有劳动力的,这些300多万人的劳动力还可以勉力维持我国的经济生产(只是生产力会大不如前而已)。
等到2041年,民国六十五年次的龙年宝宝们开始退休了,我国的劳动力会真正呈现雪崩式崩溃,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我国的劳动人口会开始低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个时候才会是我国的真正危机,真的是一个人要养四五个人的时代。
先不要管甚么独立建国了,我们准备好面对这件事了吗?
***
不过前面说过了,其实我不是来恐吓大家的,我今天本来发文的动机就是要谈生孩子这件事。
前面说过台湾的第一波婴儿潮高峰出现在1950年代,这可能跟亚洲国家在战后逐步从战场的废墟中重建,救济资源、资金汇聚、景气复苏的脚步都比欧洲慢很多,所以如果去看欧美的第一波婴儿潮,他们的人口数就很忠实地反映在1940年代的人口增长上。
基本上194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对于二十世纪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假如说二十世纪的后半是在他们这一代手中型塑的也不为过。
1950年代的郊区家庭型态、摇滚乐文化、1960年代的青少年大众文化、反体制文化、嬉皮文化、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青少年次文化、反社会风潮、无政府主义、1980年代大幅发展的视觉文化、新自由主义、1990年代的新冷战格局......每一波巨大的风潮,都跟这个世代有巨大的关系。
▲60年代,传奇乐团披头四(The Beatles)带起的「Beatlemania」(披头四狂热),被视为是现在追星文化的起源。(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我大约在大学的时候,疯狂地对1960年代的反体制运动的历史产生狂热的兴趣,不管是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提及的美日安保抗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巴黎68学运、美国1967年的嬉皮运动与爱之夏、后来的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性别解放运动、69年的Woodstock等等,许多20出头的年轻人被拱上了群众的顶峰,他们是最早出头的团块世代的英雄。
后来我慢慢发现,他们不是战后出生的,这些在60年代的狂潮中占领着英雄地位的年轻人们,其实很多是在大战时期出生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被整个婴儿潮世代奉为神明的披头四,他们的出生年份分别是:
John Lennon:1940年Paul McCartney:1942年George Harrison:1943年Ringo Starr :1940年
出乎我们所料的,披头四全员都是在大战时期出生的。而且不光是披头们,就举1960年代最重要的三个早逝的偶像,如神祇一般地被当代的青少年们膜拜的「传说中的3J」,一样是在大战时期出生的:
Janis Joplin:1943年Jim Morrison:1943年Jimi Hendrix:1942年
所以我当时就忍不住怀疑,所谓的「战后婴儿潮」,说不定战后并不是所谓的必要条件,而在大战时出生的小孩也不一定少。
「在战争方酣的时候生小孩」这种想法乍听之下很反直觉。毕竟大战是一个非常状态,不单单是物资需要靠配给制,而且大多数男人都上战场了,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知道战争哪一天会打完,无论如何在这时候选择生小孩不但异常辛苦而且搞不好养不大,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决定。
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战争的时候生小孩说不定反而是种趋势。第一个客观环境是战争时期大多数的娱乐都是禁止的,很可能还会有宵禁,长夜漫漫还能干嘛,就只能生小孩了。
其次,我觉得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常。昨天好好见到的人,今天不小心踩到地雷就死了;邻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到了前线就战死了。
有人坐船遇到潜艇攻击就死了,有人出门遇到大轰炸也被炸死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死法离开人间,这让每个活着的人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焦虑。
正因为死亡的焦虑,他会让人们激发出生物的本能,就是在死去之前起码要留下自己的基因、留下后代。
最后的最后,跟一切的客观环境、景气、责任、生物遗传都没有关系,我还想到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欲望。
当我们的生命被逼上绝路的时候,我们对于生存的欲望,会以非常原始的形式爆发出来。
就像我完全可以体会为什么杜甫最后是撑死的。
多年前在陈儒修老师的课上讨论到了李安的电影《色.戒》,尤其是其中的一幕性爱戏。当然媒体的焦点都放在回纹针这种体位招式上的探讨,但是在儒修的讨论里,他把焦点放在那一幕戏里面易默成与王佳芝的生存之欲。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影像语言的角度,这些在无限堆砌的观点中可以一层一层地去分析文本的深意,但是儒修只说,在那场戏里,他看见的是「赤裸裸的生之欲」,在不知道明天是否就会死去的时代里。
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是敌是友、可不可以相信、有没有明天都不重要了。
是以这也是电影史上最火热、最脸红心跳、最暴力、最恐怖、最惊心动魄,但细究本质上却是最深层的悲哀,的一场性爱场景。
▲《色・戒》剧照。(图/《色・戒》剧照)
生小孩这件事是非常高度社会化的事。生一个小孩不只是怀孕十月的痛苦,还有18年的教养与养育的重责,还有,长达一辈子的,学习放手的功课。
但是生孩子的原点也可以是非常本能的、生物性、原欲的。
生、与性、与死,总是像命运三女神、连体婴一般地紧密接连在一起。
或许这三件事,在这个高度自动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里都与我们保持一层安全的距离。在橡胶的薄膜里我们感觉安全。一如在保温箱与在棺材里。
热门点阅》
► 生育率垫底》吴峥/社会价值转变 「为什么要生小孩?」已成绕不开课题
► 生育率垫底》蓝弋丰/预设人口一定成长 才是最大的问题
► 生育率垫底》林静仪/与其整天催生 不如补足公、幼托 并听听女性想法
► 温朗东/鬼灭之刃是一群胸无大志的人 无奈反抗的「超级小市民」故事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李律」脸书,原标题为「生之欲」,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