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雯/停止跟家人拥抱成了他转型「男子汉」第一步?

▲拥抱有许多好处: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提高自信与安全感,但我们的教育社会环境却从小就要男孩压抑自己的情感。(图/翻摄自pixabay)

文/李佩雯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

上周末收假时分,我向弟弟(哥哥的小儿子道别,骤然发现,弟弟已不愿意抱我。他今年才七岁。

想当初,我和五岁的弟弟在河堤散步的时候,弟弟曾问我有没有喜欢班上的其他人(弟弟当时以为我还在求学)。我答:「没有」,想试探弟弟的反应。没想到弟弟立刻回我:「那我长大可以跟你结婚吗?」(洒花甜笑)没想到才过了两年,上礼拜我问他,那你现在愿意抱谁?他回我:「我们班上那个鞋子眼镜很好看的女生。」

上述虽是笑谈,但当中其实隐藏着一道深刻的问题:弟弟为什么不愿意抱我了?曾几何时,弟弟的拥抱居然只限定给浪漫爱的对象,就像其他成年的男性一样。可是,他才七岁。去年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这么快就受校园里公订的阳刚气质所感染,停止跟亲爱的家人拥抱成了他转型为「男子汉」的第一步。

那天回家,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内心担忧弟弟从停止拥抱开始,逐步压抑自己的情感。将来说不定会像电影《比利林恩中场战事》、《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男主角们一样,忘了该如何表达感情,甚至必须靠着肢体冲突来发泄心中的情绪与悔恨。结果,弟弟长大的剧情在我的想像中成了恐怖片,里面充满了恐同、厌女、拒绝示弱等情节。但,回过头来想,台湾父权社会底下的异男(或同志)们,哪一个又逃得了在成长过程中演出相似的恐怖剧码

研究指出,比起女性,男性更害怕与同侪拥抱。理由是,人们多数会将男性的肢体接触、拥抱等行为与「性」画上连结。男性除了害怕被视为同性恋之外,对于异性同侪,更担心自己的友善肢体动作会被误解成是种性暗示,严重的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被认为对女性友人存有性骚扰的意图

▲比起女性,男性更害怕与同侪拥抱。理由是,人们多数会将男性的肢体接触、拥抱等行为与「性」画上连结。(图/翻摄自pixabay)

然而,事实是,人人都有拥抱、触碰的需求,或称为「肌肤饥饿反应」(skin hunger),就像人类拥有的其他生理需求一样。拥抱有许多好处,包括: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提高自信与安全感。

我曾在一篇讨论北欧教育的报导中读到,某些小学的老师规定学生们在每天上课前先帮坐在隔壁同学按摩,我还记得图片上出现小男孩女孩按摩的可爱模样。新闻中被报导的学校老师强调,学童们互相按摩可以舒缓紧张、建立关系,人们通常不会想陷害或殴打刚刚才帮自己按摩过的人。

如果其他国家做得到,我想台湾也做得到。拥抱与肢体接触的文化也可以从家庭生活中开始练起。不管男孩或女孩,别像现在的学生,迟迟等到中学、大学马上要谈恋爱了,才开始恶补情爱沟通的课程。换句话说,拥抱课可以从家庭开始,尔后于校园同侪互动中,继续深化,最后成为自然。记得年初妈妈到汶莱拜访姊姊婆家亲戚,回来后她对于汶莱姻亲成人之间、不分男女的热情拥抱文化,一提再提,念念不忘。

文化并非永远一成不变,适当的文化变革,有助于人类发展与演进。拥抱,可以是第一步。接下来,我希望在台湾社会可见的,不只是男性钢铁人的一面。男人也可以有情绪波动,也会有内心受伤的时刻。而这些痛楚与辛酸,不需要男性们自我忍耐、自我承受。如同艾玛华森在其联合国的发言中所提:「唯有男性不必控制,女性才能不必被控制。」从拥抱开始,男性们不必总是扮演那位强势的主宰者,男性也可以温柔。

●作者李佩雯,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本文经立报授权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