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中国的内需市场起飞 赴印台商:这条路没有走错

▲除了廉价劳力印度内场也起飞,许多人认为正是前进投资的大好时机。(图/记者蔡百蕙摄)

《新南向 – 前进印度》

文/蔡百蕙

7月1日下午的台北,位于信义区的君悦饭店涌入了许多台商,他们都是来参加「印度经贸环境金融服务」说明会,可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室坐满了兴致勃勃的取经者。此时的印度,究竟是人人可分一杯羹,还是一块看得到、却吃不到的大饼呢?

当天受主办方中国信托银行邀请的讲者之一,是乐荣集团副董事长何信成,乐荣赴印度设厂投资,以生产车用线材为主,是多次获邀分享的所谓成功台商代表。

谈起印度经验,何信成表示,从2009年前进至今,已迈入第7年,当初其实主要是配合国外客户的要求,才会到印度设厂生产。

回想起来,「这条路没有走错,虽然走得很辛苦。」

外贸协会驻清奈办事处主任吴贺彬指出,早年进去印度的很多台商都是因为国际品牌决定去,作为供应炼被保证有单,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去的,」但那时候印度生产成本不是最低,内需市场也还没起来,「中小型的台商如果去,那个时间点是错的。」

如今的印度却已大不相同。不论要找市场还是工厂的,都纷纷探查这块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以印度和印尼为双焦点的民进党的新南向政策,似乎喊得正对时机。

人口红利直逼中国 外商瞄准内需市场

「如果要找的是市场,印度12亿多的人口,不用考虑了,未来一定是在印度!」吴贺彬说。

印度人口的增速极快,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4成,逼近中国的13多亿人口,其中65%都在35岁以下,年轻的劳力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人口红利惊人。光是新德里首都圈2500多万人口就超过全台湾

即便和台商偏爱的东协国家越南相比,新南向办公室专员邱仕敏指出,现在越南人口成长率已趋缓,总人口9千多万,内需难以和印度相比,「世界哪一个国家可以有大陆那个样子出来的?」

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所教授谢钢(Srikanth Kondapalli)表示,印度有大约3亿5千万的消费人口,平均来说,6成印度制造的产品都在印度被消费,「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很大的机会。」

印度有的不只是人口红利。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自2年前上任起,已陆续推出各项刺激经济发展政策,包括知名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和「数位印度(Digitial India)」等,力图振兴经济同时转型。

谢钢进一步指出,莫迪在2年内密集地出访外国达40多次,主要在展示印度的改革政策,并且力邀国外直接投资(FDI),成果堪称丰硕,「去年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超过300亿美金的FDI首度超越中国。

若以单纯建厂生产的需求来看,目前印度相对偏低的薪资,更是一大诱因。

吴贺彬指出,现在中国最便宜的工人一个月还要1万5千块台币,「印度呢?10年前100美金,现在还是100美金,而越南涨到至少300美金了,设制造厂的话,现在印度的投资优势出来了,一定要往人力成本比较低的去。」

数字会说话。

去年,台湾的经济成长率不到1%,东协和南亚国家平均为6到7%,中国的官方数字是6.9%,印度则是7.5%,国际货币基金(IMF)甚至预测明年可达8%。

此外,印度也预期在2020年前,从目前的2兆美元GDP经济体,成长1兆,达到至少3兆美元的GDP规模,所需的额外民间与政府投资,更是让印度市场前景看好。

台商利基产业基础建设+绿能

然而,印度的这块大饼,什么才是台商吃得到的利基产业?

谢钢强调,台湾已经在中国投资了3千亿美金,也在东南亚有大笔的投资,「因此印度期望台湾能有所投资,」重点产业是IT硬体、基础建设以及干净能源,后者也正是总统蔡英文的重点政策,双方应有相当的合作空间。

▲印度正快速发展中,基础建设及绿能产业被看好为台商的利基。(图/记者蔡百蕙摄)

边界问题而长期不睦的中印关系,在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陈牧民看来,也让台资前进印度相对地受欢迎。强调以经济战略为主要目标的新南向政策,能否掌握这些利基与优势?

陈牧民直言,非官方的交流计划也有许多可着力之处,但台湾对印度的计划分散是问题之一,「印度很大,资源要集中,否则钱洒进去会看不到。」

「新加坡帮印度盖了新的德里机场;日本则说要帮印度治恒河,3亿贫穷人口帮不了,但治一条恒河就好了!」陈牧民说。以技巧的软实力宣传,既赚到国家形象,也赚到了钱。

至于可行的切入点,陈牧民建议,以尼赫鲁国家太阳能计划为例,起因于印度55%电力靠燃煤,太过污染,而核电又太贵,于是力推太阳能,该项目台湾又做得好,就是一个切入点。

「现在台湾缺乏战略,又没有战略目标,更别提战略作为了,应以有限的资源找到战略点。」

语言+文化隔阂 南进挑战

「印度接下来的国家发展,要从2兆增加到3兆美金,这会创造很多的机会。」「印度商工联合会」(FICCI)助理秘书长兼东亚区主管尚格路(Atul Shunglu)强调。以前因为语言和文化相近,许多台商选择西进,现在却是南进的大好时机。

对于跨国的大型企业,尚格路指出,借着投资印度,台商不仅可在内需市场获利,还可同时设立研发中心,善用印度丰沛的专业人才,储备企业全球布局的人才库

仅管印度市场看似前景无限美好,不可讳言的,许多台湾人提到印度,即因仍有待大幅提升的基础建设,以及相对落后的卫生环境等因素而却步,甚至在几年前,一家进驻印度多年的台湾金融服务机构,还发生外派干部一到新德里,隔天就递辞呈迅速离职的状况。

一位极熟悉印度的经济部官员更提醒,印度市场的机会与风险一样大,现在新南向政策要做什么没人知道,接下来在制定政策前,应该更了解当地市场,不要一厢情愿。

此外,一般认为,印度较高的工会意识以及种性制度,也是企业管理的一大挑战,而繁杂的税法规定等等,也提高了进入市场的门槛。

再加上文化的隔阂,是否可能令有兴趣的台商止步?有多年招商经验的尚格路笑着说,曾有一位有意从中国转进印度设厂的台企老板,趁着来印度考察时问尚格路,在中国他还可以有小三,凭什么他要来印度投资?他当时很欣赏这位台湾老板的直爽,却只有一个答案,「只要能赚到钱,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代沟。」

▲印度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大,是令不少台商步的原因。(图/蔡百蕙摄)

►更多政治影音、报导,请锁定【ETtoday筋斗云粉丝团

►Live!【ETtoday直播国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