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副校长杨志成:如何积极应对高考变化

北京市2016年发布高考改革方案,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又发布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将高考改革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引起包括高校、中学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北京城市广播(FM107.3 AM1026)主办的新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12月26日举办,参会嘉宾围绕“诠释高考改革 共享人才培养新经验”主题进行研讨。以下为: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杨志成校长主题为《理解高考改革初衷 积极应对高考变化》的演讲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校长

杨志成:在座各位好多都是老朋友,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先向大家问个好。

确实这一次高考改革变化很大,对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是一个挑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这次高考改革的背景、初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积极应对。同时,我们要深入了解这次高考改革到底变了什么?然后我们怎么样去变?把那些复杂的政策要求变成简单操作的方向。

之前也和熊校长做过交流,我们很多校长都做了很好的应对,他们的做法都是非常符合高考方向、改革方向的。同时也尽量简化,让学生更多的适应改革需要。

我理解高考改革的初衷。概括起来就是两条:

第一条,要理解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变不行。

第二条,是世界教育发展大势变革挑战的需要。

实际上,这两个可以合为一条,整个世界教育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要求中国的教育、高考的改革必须推进。

首先,我们看新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就给教育一个很好的定位。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定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重要的先行旗,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对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我们说教育强国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奠基两个一百年的人才培养。两个一百年,第一个马上就到了----2020年建党一百年。第二个到2049年,也就本世纪中叶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个时候的建设者在哪呢?我们看都在今天的校园。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教育办得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明天我们的国家怎么样。所以,高考改革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才培养需要。这个高度我们要认识,没有这样高度的认识怎么样去应对高考改革?所以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做了总体布局,我们要从战略高度上有这样的认识,包括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未来在2049年本世纪中叶前后你的位置,你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好规划,才能应对好今天的高考改革。

所以,过去20年来,我们国家在整个的课程政策发展中做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和变革。这些调整和变革都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最早的1999年,那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近20年来,我们一直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轨道去推进。2010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世纪的第一次课程改革,这个课程改革一直推进到今天。2007年的时候高中进入第一轮课改。今年我们的高中就全面进入到了这次课改的升级版,而这次是高中引领,高中的课标变化特别大,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中课程建设。对我们所有的老师来讲,是一个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挑战很大。这一系列的变化推动了整个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衔接。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

从世界教育发展大势来看,我们说世界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他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与此相适应的,在农业革命时期、农业文明带来的是传统教育范式。工业革命前后带来了现代教育的范式。现在我们正在迈进的门槛就是要进入信息文明带来的未来教育范式。

上一次变革找一个节点可以用1632年有一个教育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大教学论》,标志着人类从理论上和制度上进入到现代教育范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班级授课。

第二,分科教学。

第三,依据教材。

第四,专业教师。

第五,现代学制。

第六,现代学校。

这400年来沿着这样的途径不断的往前发展,世界教育迅猛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教育阶梯。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正式进入到现代教育范式?比西方整整晚了300年。现在大概算起来启蒙应该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留下的仅存硕果的京师大学堂。那是现代教育雏形。和今天讲的德智体美劳有一定的相似形,但是历史背景不一样,目标不完全一样。

在上个100年的时候,西方的现代教育进入到迅猛发展的阶段,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两个人最重要。第一个是杜威提出了基础实践的教育范式叫做中学。第二个是上世纪中叶的时候,苏美冷战时期苏联的卫星上天,美国觉得落后了,反思的结果是回到了教育说教育落后了,找到原因杜威做中学效率太低,于是启用了新的理论。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人们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这次挑战是划时代的挑战,重要挑战的名字叫做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意味着400年来教育范式所做的假设完全被推翻,什么假设?知识可以学得完,而现在知识爆炸了学不完。所以按照知识教学方式再去教,一下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是最重要的挑战。

人不仅学不完知识,学完过时,还有更可怕的事情----人学不过机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原来人类设置的传统教育范式。这个时候人学习被机器取代,怎么办?所以上个世纪末全世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一个组织叫做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简称OECD,做研究提出的概念叫做素养。他说既然知识教不完了,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转一个方向,转向教谁,从教的内容转向教的对象来确定教的目标。于是,基于人的素养、关键能力等等这样一些概念成为引导、引领教育发展的新的变革方向。

我们国家也是适应了这样的变革方向,1999年的时候提出了素质教育。过去这十几年在深度研究怎么样在素质教育中找到后天发展最终关键的因素,我们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有人提“关键能力”的概念。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性、关键性。于是,我们国家在几年前2014年出台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基于此,开始了对高中课程方案的研究。

今年2018年伊始就出台了新版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十几个学科的高中课标,完全转向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人学完学科以后给人带来哪样关键性的变化,概括起来三个方面叫: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每个人学完一个学科一定有收获,这个收获不仅是知识,是超越知识的收获。比如说,有的学科给他完整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有的学科给他以人文的底蕴;有的学科让他有历史观;有的学科让他有全面系统判断正确与否的能力。这都是学科能力。

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去教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就要超过知识来学知识,知识变成为他提高素质、素养的一种载体。考试就要考出这个东西来,考出孩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学科给他带来的正确价值观,这就是高考命题上要发生的重大变化。如果只是背知识点,那无法适应未来的考试。这是我从未来的角度,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角度谈一谈高考改革的必要性或者是它的背景。

我们说,人类正在走向信息革命、信息文明时代,带来的是未来教育、未来课程、未来的学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不能再迟到。因为上一次进入到现代教育的时候,我们迟到了300年,今天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迟到了。

国务院在2014年9月3号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中国的新一版高考、中考改革全面启动。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总体规划,2014年开始、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全面进入。目前看节奏有的省还要推迟一点,但总体大方向不变。北京市是2017年高中全面进入了新高考的准备阶段。刚才我讲了从内容上强调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学科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在文件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容易被误读,它说,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这句话什么意思?保持高考这三个科目的分值不变、科目不变、不分文理科,什么不分文理科?数学的就说精准了,从语句上看统一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原来语文不分文理科,数学分文理科,外语不分文理科,所以考试从考的科目不分文理科,从来没有在文件中说学生不分文理科。甚至学生不仅要分文理科,而且要更加精细的分领域,因为不分领域是无法应对高考的科目组合。我们刚才讲了有20种左右的组合。所以有的时候实践中大家理解文件会有偏差。

再是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水平考试的成绩,参考综合,也就是高考录取的依据。北京市构建了这样的组合方式,3科必考,6里面选3再加上综合,6选3就可以有20种组合了。也就是说,未来的高考分数可以有20种不同的序列。

这是刚才分析了一下必要性,下面讲一下如何应对。我概括如何应对有三条:

第一条,生涯规划、贯穿课程始终。

第二条,高一报志愿

第三条,领域分班。

时间关系,我不可能细讲,因为这一方面专门写了两篇文章,大家可以到网上查。关于生涯规划有很多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认识中容易把它混淆了,到底哪个是生涯规划?比如说,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还有学业指导,我又加了叫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怎么样认清不同概念所指?上位可以说是生涯规划,剩下的全是下位概念,它有不同的指向。

比如说,人生规划更加宏大一些,职业规划聚焦未来的职业方向,学业规划是基于未来的方向规划他如何去学。这三者在我们高中都有,但是到了哪个年级以什么为重?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所以,我给大家做了这么一个高中生涯规划四步分析,四步的课程建议:

第一步,在高中阶段要与学科为主,就基于学科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开发和实施主题和学科老师。刚才一零一熊校长给大家做了范式,老师要对孩子们做学科规划指导,要知道这个学科未来干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所以下学期要进行高中的学业发展规划。这个完成以后要进行高一的准报志愿,就是未来到底要学什么?我们现在高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6选3,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6选3的前面是什么?他得知道将来干什么,他不知道未来干什么等于6选3完全是按照考试逻辑去选,不利于学生很好的学习。所以,在高一上做这件事情,未来的方向、然后进行学业规划。

高二两个规划特别的重要,当然高二和高三可以打通用,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二整个年级来做,人生规划放在高三去做,因为人生规划管的长远,高三可以考虑更远一些。高二这一年完成两个职业生涯阶段非常的重要,而不能空对空,要拿出关键性报告。第一个是要让学生做自我职业分析报告,第二个是做未来职业方向跟学科结合的研究性报告,这两个报告要跟研究性学时打通,这两个报告是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把这三个东西整合到一起就是生涯规划,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不能虚着来,你整个这三年里到底做了哪些研究?参与了哪些实践?要拿着载体纸质的东西、设计的东西来做凭证。所以,有了这样两个报告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在原来分析的时候是高一年级阶段有两个报告,高二年级有两个报告,一共四个报告,这样孩子们把整个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性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个打通了。具体课程怎么上时间的关系就没法具体讲了,大家可以看一看我那篇文章,把每个阶段的课程编制方案的大纲给大家做出来了。第一个,比如说高一上学期有5个单元,学科魅力、学科能力、学业路径、学科适应程度、学科与我,最后写自己跟这个职业相关的分析报告。这个分析报告就是准报志愿,根据这个6选3进行领域分班。

这是高一下学期学业指导的规划。这是高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要跟研究性学习紧密相关,然后完成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为报志愿提供更加清晰的基础。还有就是人生规划。人生规划要心理学老师来做的更宏观一些,考虑的更长远一些,主要给他未来学习持续的动力和自我认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就是按心理学方式来做了,前面两个更多的是按学科方式来做。

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要跟几个结合。比如说,跟选修课结合、研究性学科结合、综合素质培养结合等等。在这基础上要进行编班,对高中校长来讲还有一个挑战,就是班级怎么排?我过去三年对全国所有的高中进行高考改革课改高中做了研究,总结为6大范式,所谓的范式是可以进行组合参考的,第一个范式就叫平行编班开放走班,它是一种大开放,整个学校的平行编班开放走班。还有一种方式是在此基础上取消行政班,这种方式不太建议,但是现在有学校这么做,完全按照教学班走。还有的是按领域编班,半开放走班,有一部分的课送课到班。还有的是分层编班,半开放走班。

班级是两个概念:一个是行政班,一个是教学班。我们讲一个是分层、一个是分类,还有是“双轨制”。双轨制用的很少,有的学校是两个方式的分班:一个是按照行政班,还有一个是按照社团或者学部来编班。所以,学生有两个注册,这种方式也有一些学校在用或者是组合起来用。各有利弊,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选择自己不同的方式,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根据学生的选择性多少来进行调控。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能少走就少走。因为我们的资源、学生的学习习惯,走多了以后对学生不利。

在领域编班的时候也可以按照学生选择的大方向分为几类:领域编班,纯文、偏文、文理兼修、偏理、纯理、特色。不然6选3编20多种班对学校的资源浪费。

概括起来讲不分文理意味着更加精细的分科,学科领域的组群,由原来的高三报志愿变成了高一的准报志愿,现在让孩子在高一之前明确自己的方向进行学科生涯规划教育。我想把我的研究跟大家做交流,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