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4%的人毫无良知 我该怎么办?(下)

▲《4%的人毫无良知,我该怎么办?》(图/商周出版)

文/ 玛莎.史图特博士、商周出版

如果把厨房里最后一块蛋糕吃掉,我们多少都会有点罪恶感,而如果是故意,或是很有计划地去伤害人,那更遑论我们会有什么感觉。没有良心的人都属于同一个族群,不管是爱杀人的暴君,或只是冷酷无情的扒手。

有或没有良心是一个很根本的划分,这种划分比智力、种族或甚至性别的划分更重要。

不仅仅是在社会地位、欲望、智力、嗜血或机会方面上,靠他人劳力过活的反社会人格者、偶尔抢便利商店的人,或是当代「强盗贵族」(robber baron)11 之间的区别;或者是普通的恶霸,和反社会人格杀人犯之间的区别。这些人跟他人的区别是在心理方面,这些人的心里有个空洞,这些人没有良心。

对其他九六%的人来说,良心实在太根本,让我们很少想到它。大多数情况下,良心的表现就像是反射作用。除非诱惑实在太强大(感谢老天,这种诱惑很少在日常生活里发生),否则我们绝对不会认真考虑每一个道德问题

我们不会很认真地问我们自己,今天该不该给小孩午餐钱?今天该不该偷同事公事包?今天该不该抛下配偶一走了之?良心默默地、自动地、持续地为我们决定这些事情,以至于我们无法想像(就算发挥最大的想像力)没有良心的话,我们要怎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一个很没良心的选择,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出完全不正确的解释:她忘记给小孩午餐钱了。他同事应该是把公事包放错地方了。她肯定没办法跟老公过下去了。

或者我们会想出很多标签解释别人的反社会行为:他「很怪」、「很有艺术家的气质」、「真的很爱跟人竞争」、「很懒惰」、「很愚蠢」或是「老是很坏」。

除了我们有时候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精神病态怪物(这些人的行动令人发指到无法为他们辩解),我们几乎看不到没有良心的人,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智力都很好奇、连小孩子都能分辨男女、我们会因种族问题开战。但是,对于可能是划分人类的最重要特征──有没有良心──还是不以为意。

几乎没有人──不管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知道「反社会人格」这个词的意思。而且多半不知道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他们认识的人。而且就算已经了解这个词的意思,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想像缺乏良心是什么感觉,事实上,我们很难想像这种经验

我们能够想像完全看不见;能够想像自己得了忧郁症;能够想像自己的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能够想像中了乐透彩,或是其他成千上百的极端经验。我们全都曾经迷失在黑暗里,全都曾经多少有点忧郁,全都曾经觉得自己很蠢。

大多数人也都想过,如果获得一笔意外之财的话要怎么花。而晚上睡觉作梦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和想像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但如果我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朋友、家人、小孩造成什么影响时,到底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况?要怎么看待我们自己?不管我们是醒是睡,我们身上都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指引我们。

我们能够想像到最接近的经验,就是生理上受到极大的痛苦,以至于我们的思考能力,或行为能力都暂时瘫痪。但就算受到很大的痛苦,罪恶感还是存在。我们完全无法想像绝对的无罪感是什么情况。

良心是个无所不知的严格教师,良心为我们的行动定下规则,如果我们违反规则,良心就会施以情感惩罚。我们从来都没有要求谁给我们良心。良心就是存在着,无时无刻都存在,就像皮肤或是肺脏或是心脏。而且我们也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良心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无罪感是一个很多人都搞不懂的医疗概念。无罪感一点都不像癌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甚至也不像其他的「性格疾患」(像是自恋),反社会人格似乎有个道德面。大家总是认为反社会人格者很坏或是很残忍,就连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也这么认为。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犯罪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海尔(Robert Hare)发展出「精神病态检核表」(Psychopathy Checklist)。目前全世界研究人员,或是临床医师都拿这个检核表作为标准诊断工具12。

海尔是位冷静的科学家,关于他的研究对象,他是这么说的,「每一个人,包括专家在内,都会被这些人欺骗、操纵或是迷得团团转。厉害的精神病态能够打动任何一个人的心弦……最佳防御之道就是好好弄清楚这些掠食者的本性。」

13而贺维‧克勒利(Hervey Cleckley)写了一本经典教科书,这本书出版于一九四一年,书名是《精神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克勒利对精神病态做出了如下指控:「对精神病态来说,美与丑(除了外表)、善、恶、爱、恐怖与幽默都没有实质意义,也都无法打动他。」

有人或许会说,「社会病态」、「反社会人格疾患」、「精神病态」都是错误的名称,这些名称只反映了一些乱七八糟混在一起的概念,而且,把缺乏良心当作精神疾病并没有说服力。

在这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的精神疾病(包括自恋在内),都会让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痛苦或哀伤。但反社会人格这种「疾病」却不会让患者感到痛苦或不舒服,这种「疾病」不会让患者在主观上感到不适。

反社会人格者通常都对他们自身和生活很满意,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都不积极寻求「治疗」。反社会人格者通常只有在法庭交付,或是当病人有好处可捞的情况下,才会接受治疗。很少人是为了让病情好转才接受。因此,我们不禁要问,缺少良心究竟是精神疾患还是法律名称──还是其他的东西。

反社会人格很怪异,就连经验丰富的专家也得认输。反社会人格跟灵魂的概念很接近,跟善恶的概念也很接近,而这种关系会使得我们很难仔细思考这个主题。

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无可避免会变成「他群v.s.我群」(them-versus-us),因此这个问题就会引发科学、道德和政治上的争议,让我们一个头两个大。

我们要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一个显然是跟道德有关的现象?谁应该得到我们的专业协助,是那些「病人」?还是必须忍受他们的人?既然我们用心理学研究来「诊断」反社会人格,那么我们应该「测试」谁?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所有人都抓来测试看看?

而如果有人真的被测出是反社会人格者,社会能够拿这个资讯怎么办?没有其他疾病会引发这类政治不正确,或专业不正确的问题,而反社会人格(我们都知道反社会人格和「殴打配偶、强暴、连续杀人、好战」等等行为有密切关系)14 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心理学最后一块,也是最令人畏惧的处女地。

然而,我们最害怕提起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确定地说,反社会人格不会在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身上运作?反社会人格究竟是一种疾患,还是一种官能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良心一定会在有良心的人身上运作吗?还是说,良心不过是用来封锁社会大众的心理栅栏?不管我们会不会大声说出来,但我们多少都会怀疑,因为千百年来,就算时至今日,许多举世闻名的人都是没有道德的人。而在我们当今的文化里,利用别人已经变成一种流行,而不讲良心的商业行径显然能够累积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而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人也都可以从他们的生活当中看到许多例子,不讲道德的人就能成功,而有良心的人经常看起来就像傻瓜一样。

到底是恶人有恶报,还是好人没好报?那些没有良心的少数人最后会统治这个世界吗?这些问题反映了本书的一个主要关怀。就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过后,我就想到这个主题,九一一事件让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深陷于痛苦之中,有些人甚至感到很绝望。

我平常是个很乐观的人,但在那时候,我跟很多心理学家与研究人性的学生一样,都很害怕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会卷进充满仇恨的冲突,与冤冤相报的战争里,这样我们未来几年都很有得忙了。

每当我想要休息或是睡觉时,脑海中不知道从哪里就会冒出一首已经有三十年历史的老歌歌词:「撒旦大笑,张开翅膀。」15 这首歌很有启示录的感觉。我用心灵之眼看见撒旦张开了翅膀,笑得很开心。

而从残骸里飞出来的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恶灵般的操纵者──这名操纵者利用恐怖分子干下的好事,点燃全世界的仇恨。 我对这个「反社会人格v.s.良心」的题目很感兴趣,所以我打电话跟同事讨论。我这个同事是个好人,他平常也很乐观,很会鼓舞人,但他此刻就跟世人一样震惊、沮丧。

我们讨论到一个自杀症状变得更严重的共同病人,显然是因为美国出了这样一场大灾难(但从那以后,他的病情又有显著的好转,真是谢天谢地)。我的同事说他觉得很有罪恶感,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撕裂了,所以他能够给病人的情绪能量没有以往那么多。

我这个同事是个很关心病人、很有责任感的心理医生,但他现在被这个事件击垮,就跟其他人一样,他觉得很无力。他自我批判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叹了一口气,然后用一种很疲惫,完全不像他平时的声音对我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会纳闷人为什么要有良心?良心只会让你吃亏。」

他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他平常是个活力充沛、热情洋溢的人,愤世嫉俗实在不像他的作风。

我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他,我说,「好吧,伯尼,那你告诉我。如果你有得选的话,我是说如果你真的有得选──当然你是没得选啦──你会选像你这样有良心,还是会选当个什么事情都……呃,做得出来的反社会人格者?」

他考虑了一下然后说:「你是对的,我会选有良心。」 「为什么?」我强迫他想。 他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发出了拖了长长的「嗯……」他最后说道,「你知道吗,玛莎,我不知道原因。我只知道我会选有良心。」

或许我是太一厢情愿了,不过我觉得伯尼说完这些话之后,他的声音就有了些许变化。他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没那么挫败,然后我们就开始谈某个心理专业组织的计划,这个组织计划为纽约和华府的居民提供协助。

在我们谈完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一直在思考同事提出来的问题,但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有良心?」还有,伯尼宁可选择受良心约束,也不愿没有良心。

而且,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道德家或是神学家或许能够给出答案,「因为这是对的」或是「因为我想当个好人」。可是我这位心理医生朋友竟然没办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答案。

我强烈地觉得,我们需要知道心理学方面的理由。特别是在此时此刻,这个世界已经快要毁于全球性的商业骗局、恐怖主义、冤冤相报的战争,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当个有良心的人,比当个没有罪恶感或悔意的人好。

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就是我的答案,就是身为心理医生的我,对「为什么要有良心?」这个问题的回答。

为了解答,我先讨论没有良心的人,也就是反社会人格者,探讨他们的行为举止,还有他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良心的价值,也更能够发现良心的意义,因为其他九六%的人都拥有会惹恼自己、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会约束自己行为(这一点是真的)的良心。

接下来,我还会赞扬那个微小的声音,以及拥有良心的大多数人。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无法想像其他任何生存方式的人所写。

我也打算用这本书来警告好人:「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并且协助他们对付这个问题。身为心理医生,我已经看过太多生命差点毁于少数没有良心的人。这些少数人不仅很危险,而且难以辨认。

就算他们并没有使用身体上的暴力──尤其他们又跟我们很熟或是很亲近──但他们都拥有足够的能力毁掉一个人的生活,也都有能力让整个人类社会变成危险之地。

在我看来,没有良心的人支配其他有良心的人,就是著名小说家史考特‧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16 所说的「弱者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weak)的一个恐怖例子17。

我认为所有有良心的人都应该认识这些没有良心的人,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是什么样子,才能够辨识,而且也能够好好对付这些没有道德而又残忍无情的人。

说到良心,我们似乎是很容易走极端的物种。我们只要打开电视,就能够看到这种会让人觉得很疑惑的二分世界,有人趴在地上从排水管里救出一只受困小狗,而接下来的报导却是有人大肆屠杀妇孺,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而在日常生活里,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寻常,一点都不戏剧化,但我们还是经常可见这样的对比。大清早的,会有个朝气蓬勃的人特地把一张我们掉在地上的十美元钞票交还给我们,而到了下午时,又会有人一脸奸笑故意超我们的车。

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彻底对立的行为,所以更必须坦率地讨论这两种极端的性格与行为。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们需要了解经常违反社会公益,但却不会产生罪恶感的人。我们唯有先弄清楚没有良心的人本性为何,然后才能想出对付这类人的办法,唯有先辨识出黑暗,然后才能真正肯定光明的价值。

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降低反社会人格者对我们生活的毁灭性冲击。有良心的人可以从本书里学到如何辨识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也可以学到如何对付他们。最起码,能够保护自己,还有自己所爱的人不受到反社会人格者的伤害。 注释 1 法国启蒙时期的作家、思想家。

2 这是英文的一个成语,就是假惺惺、假慈悲的意思。

3 指患者性格太过僵化,在社会中适应不良,造成自己或他人痛苦。包括冷血无情的「反社会」人格疾患、「戏剧性」人格疾患、「自恋性」人格疾患以及「强迫性」人格疾患等等。坊间也有译为「人格违常」。

4 参见贝瑞(K. Barry)等人发表在《家庭实务期刊》(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s)上的〈成人基层医疗病人身上的品行疾患与反社会人格〉(Conduct Disorder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in Adult Primary Care Patients),以及布兰德(R. Bland)、纽曼(S. Newman)和欧恩(H. Orn)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上的〈加拿大艾德蒙顿市精神疾患的终身盛行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Edmonton),以及山谬尔(J. Samuels)等人发表在《美国精神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社区里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人格疾患〉(DSM-I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Community),以及「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出版的《药物滥用与精神卫生统计资料书》(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istical Sourcebook)。

5 长期持续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不良,反映出人格总体的不协调,或人格组成部分的不平衡。又称病态人格、反社会人格或社会病态人格。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贻害社会的行为缺乏罪恶感或无所悔恨,不能吸取教训。这种从青少年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多数会延续到成年。

6 过去两百年来,西方世界用五花八门的名称来称呼反社会人格。详细的讨论参见米隆(T. Millon)、西蒙森(E. Simonsen)和伯克特—史密斯(M. Birket-Smith)所着的〈美国与欧洲历史上的精神病态概念〉(Historical Conceptions of Psychopath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引自米隆等人所编辑的《精神病态:反社会、犯罪和暴力行为》)。

7 对于美国精神医学会所做的用来评估目前诊断「反社会人格疾患」标准的临床试验的详细描述与批评,参见李维斯利(W. Livesley)所编辑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人格疾患》(The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8 参见海尔发表在《刑事司法与犯罪行为》(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上的〈精神病态:一个其时代已经来临的临床建构〉(Psychopathy: A Clinical Construct Whose Time Has Come)。

9 也译成「奇魅」,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一个词汇,用来解释领袖的魅力,他认为这种魅力是「个人的异常特性」,而且「由于似乎拥有超自然力、神旨,或者是不寻常的力量,而能吸引门徒的跟从。」

10 公认的措辞是「情感淡薄」,但在反社会人格的情况里,比较精确的描述应该是「缺乏感情」。

11 指中世纪时会抢劫路过自己领地旅客的贵族,在当代这个词指的是巧取豪夺的资本家或企业家。

12 参见海尔等人发表在《心理衡鉴》(Psychological Assessment)上的〈精神病态检核表修订版:描述统计、信度与因素结构〉(The Revised Psychopathy Checkli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13 引自海尔所着的《没有良心:精神病态的扰乱性世界》(Without Conscience: The Disturbing World of the Psychopaths Among US)。

14 关于伴随反社会人格而来的问题的研究,参见布雷克(D. Black)和拉森(C. Larson)所着的《坏男孩,坏男人:正视反社会人格疾患》(Bad Boys, Bad Men: Confronting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此外也参见杜顿(D. Dutton)和郭兰特(S. Golant)所着的《虐妻者:一个心理素描》(The Batterer: A Psychological Profile),以及阿贝尔(G. Abel)、卢洛(J. Rouleau)和康宁汉—瑞德纳(J. Cunningham-Rathner)所着的〈性攻击行为〉(Sexually Aggressive Behavior)(引自克伦〔J. Curran〕、麦克盖瑞〔A. McGarry〕和沙〔S. Shah〕编辑的《司法精神医学与心理学》〔Forensic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以及葛洛斯曼(L. Grossman)和凯维诺(J. Cavenaugh)发表在《神经精神疾病期刊》(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上的〈性侵害嫌犯的精神病态与否认作用〉(Psychopathology and Denial in Alleged Sex Offenders),以及福克斯(J. Fox)和列文(J. Levin)所着的《过度杀伤:已经曝光的大规模杀人与连续杀人》(Overkill: Mass Murder and Serial Killing Exposed),以及西蒙(R. Simon)所着的《坏人做的是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Bad Men Do What Good Men Dream)。

15 引自「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乐团收录在「偏执狂」(Paranoid)专辑里的〈路克的墙/战争猪〉(Luke掇 Wall/War Pigs)。

16 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最为人所知的小说是《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

17 参见费兹杰罗所着的《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