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让男童「小鸡鸡」 除了勤洗手...还有这5点可预防

▲避吃到塑化剂台大建议勤洗手。(图/示意图记者一中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生活中塑化剂无所不在,无论是将热汤装进塑胶袋里,或者用塑胶容器泡手摇饮,都会加速溶出。但台大环境职业医学部主任陈保中表示,塑化剂「经皮肤吸收」更可怕,呼吁民众少用保养品、多洗手,才能减少暴露风险

塑化剂为环境荷尔蒙,作用类似雌激素,从动物实验可见,胎儿生殖系统发育时候母鼠接触越多塑化剂,不仅容易造成早产,下一代雄性生殖器会变小,出现尿道下裂、隐睾症机率也会增加,此外,塑化剂也会降低精子浓度,提升睾丸癌因子,也容易导致不孕。

台大医院职业医学部主任陈保中教授。(图/记者严云岑摄)

陈保中提到,塑化剂不只影响生殖系统,内分泌心脏大脑、甲状腺也都会受到影响,研究显示,体内塑化剂浓度高的孩童,罹患异位性皮肤炎的风险比一般孩童高2.5倍。塑化剂半衰期虽短,却在环境中无所不在,除了塑胶食品容器外,小孩玩完塑胶玩具或者在PVC地板爬行后将手放进嘴巴吸吮,也容易把塑化剂吞下肚。

如何预防塑化剂对孩童的影响?陈保中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勤洗手。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以下5点预防,分别为「自治简单无毒玩具」、「减少手烟暴露」、「多搭乘大众运输工具」、「不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及「每周至少在家中煮一餐」。

他表示,牛奶回收盒制作的玩具,可减少宝宝接触到塑化剂的风险,而手烟中的尼古丁,也被证实是塑化剂的来源之一。每周在家煮一餐,可减少热食被装进塑胶袋的机率,更可以自行调配健康食材及调味料,不仅安全也兼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