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岁创业 3年就抢下1/3烘碗机市占

图文/镜周刊提起辛苦打拚一辈子的事业,向来不爱受访的董事长侯振宽特地写了满满一张笔记提醒自己重点,「做了20几年,以前的事慢慢忘了。只记得创业后,自制的悬挂式烘碗机第1个月卖87台,扣掉成本赚37万元,这永远记得。」

不爱念书的侯振宽国小毕业就到瓦斯炉具行当学徒,退伍后在理想、豪山等厨具公司担任维修部主管,「那时觉得人生过这样,太平凡了,就想创业。」30多岁时,他顶下天母一间欧化厨具店,白天上班,晚上开店

19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侯振宽进口日本一台要价2万元的悬挂式烘碗机,价格桌上型烘碗机的6倍,但1个月可以卖出5、6台,他自行拆解,发现日本烘碗机的制造成本只要4000元,至少有5成的利润空间

观察到厨卫3机已是市场主流,烘碗机的需求才刚兴起,侯振宽说:「厨卫3机当时是红海市场,烘碗机没人做。」他统计那时全台厨具店约3000多家,「1个月只要卖100台就能赚钱!」

自认优点心脏比别人大颗,1994年,侯振宽破釜沉舟关掉欧化厨具店,不给自己退路,找三个股东合伙投入2000万元,研发悬挂式烘碗机,2年没有收入,当时他已40岁,「我老婆问过我,投入那么多钱,失败怎么办?但我没想过失败。」

烘碗机研发了1年多,第一批500台,外壳却有瑕疵,侯振宽全数打掉不卖,「第一印象很重要,就算卖掉,大家会对你的东西打折扣。」损失千万元,2位股东因而退股,但侯振宽不放弃,向亲友借款继续生产第2批,终于改良出台湾自制的首台悬挂式烘碗机。

1996年,侯振宽成立专做烘碗机的喜特丽,以不锈钢打造机内空间,容量也比日本制造的大15%,机体下方还增加照明灯和抹布杆,价钱却只有日货的一半,樱花林内、豪山等厨具大厂都找喜特丽代工,因此抢下烘碗机三分之一的代工市场。

侯振宽在北、中、南设立维修站规定维修案件在24小时结案回报,建立品牌的好口碑。1997年房市疲软,当同业纷纷退出烘碗机代工市场,喜特丽正好接手,拿下7成市占,1个月最多能卖到7000、8000台。

1998年,豪山、樱花决定自制烘碗机,面对大客户陆续抽单,侯振宽在隔年投入800万元切入3机研发,陆续推出欧化台面式瓦斯炉、排油烟机热水器,以烘碗机人气带动3机产品销售;2003年房市景气开始复苏,大量建案带起欧式厨具需求,拉抬3机销售量,从1年几千台提升到目前4万台左右,其中建商销售量占总体业绩12%,经销零售则为88%。

更多镜周刊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