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仁爱路话古今 沿线古迹少不了

曹洞宗本山台湾别院钟楼有一秒到日本之感(摄影:洪书瑱)

旅游经  洪书瑱报导

台北仁爱路是台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记忆中的仁爱路,总是生气蓬勃、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也是一条笔直整齐、气势宽阔的道路!凡走过必留痕迹,只要细细搜寻,仁爱路这一条道路上除了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车辆及人们外,也发生许多大小事与丰富的故事,这些过往,或许连六、七年级生都不知道呢!

仁爱路是目前台北市最宽敞的道路,而它的存在比许多人的印象中还要久长,仁爱路辟建于日治时期,在西元1932年的都市计划中,就已经被规划为林荫道路。台湾光復后,将道路终点由新生南路分数次向东延伸。民国47年(西元1958年),政府松山机场总统府必经的仁爱路(安东街敦化南路段)拓宽为60米,作为国际迎宾大道。民国 56年(1967年),台北市政府又将仁爱路全线拓宽为40米,且东延至基隆路,其中仁爱路三段更拓宽为 100 米的林荫大道。

(左)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开始兴建,西元1930年4月竣工(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右)隐身于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图:台北市公园大地科提供)

仁爱路上竟然如不同于现代建筑──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摄影:洪书瑱)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有一秒到日本之感(摄影:洪书瑱)

仁爱路由来已久,沿线的古迹自然少不了,除了众所周知的景福门国父纪念馆之外,有些即使生长在台北的民众,还不知道位在仁爱、林森南路口的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竟还有一座日本禅宗风格的佛寺-曹洞宗大本山别院,现在仅留存的钟楼,正是别具建筑特色市定古迹!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为市定古迹(摄影:洪书瑱)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解说牌(摄影:洪书瑱)

「曹洞宗大本山别院」在台北城东门外,兴建于明治41年(西元1908年),由台北厅设计师入江太郎设计工程蓝图,为木造建筑,明治43 年(西元1910年)竣工,定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但大正4年(西元1915年)遇台风侵袭,致使木造建筑损毁,到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造,并于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而现存的钟楼部分是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先委托京都市高桥才治郎铸造铜钟,次年也就是大正10 年(西元1921年)铜钟运抵台湾,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开始兴建钟楼,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只要您经过,尤其春天之际,樱花盛开点缀,或许您会惊讶台北市,竟有一种秒到日本旅游的错觉

二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台,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本堂、钟楼等建筑被认定为日产,并由政府接收,长期受军队及民众占用,建筑本体多处遭破坏、毁损。至民国82年(西元1993年)台北市政府为了兴建青少年育乐中心,计划拆除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建筑群,还有最终钟楼幸获保存。

1916年禅寺附设佛教学校,提供僧侣信众的子弟就读,校名「私立台湾佛教中学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台湾中学林」并收并「私立临济镇南中学林」;1922年收并「私立国学院」;1935年改名为私立台北中学,从佛教学校转形为一般学校。日治时期结束后,再度改名为「泰北中学」。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原是作为寺院山门使用,为一栋结合砌石与钢筋混凝土的两层楼建筑。钟楼的建筑深具特色,虽属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但细部皆采循章法制作,屋顶单檐歇山,铺日式黑瓦脊头置鬼瓦。二楼内部悬吊一口大铜钟,外部出挑平座栏杆一楼使用粗面石块,辟拱门出入,有如城门。这原是日本桃山江户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至二十世纪,形成近代和风建筑,隐身于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展现出一种空灵韵味

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被指定为市定古迹,而原名「东和禅寺钟楼」,也于2012年更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