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最宽敞道路在这!以法国为构想的「林荫大道」前世今生

仁爱路三段为100米宽的林荫大道,目前为台北市最宽敞的道路。(图/台北政府工务局提供,以下皆同)

记者彭怀玉/台北报导

疫情三级警戒已超过40天,待在家闷坏了,不妨趁此时来好好认识一下台北市!继日前介绍过敦化南北路的前世今生,近日工务局整理出笔直又具气势的林荫大道仁爱路」,透过昔日照片和介绍,一起来回味并寻找「曹洞宗本山别院」、已被拆除的「陂心厝」及最美林荫大道的构想,即使身为台北人的你都不一定知道。

仁爱路辟建日治时期,在西元1932年的都市计划中,就已经被规划为林荫道路。台湾光復后,将道路终点由新生南路分数次向东延伸。民国47年(西元1958年),政府将松山机场总统府必经的仁爱路(安东街至敦化南路段)拓宽为60米,作为国际迎宾大道。民国56(1967),台北市政府又将仁爱路全线拓宽为40米,且东延至基隆路,其中仁爱路三段更拓宽为100米的林荫大道,为目前北市最宽敞的道路。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昭和元年开始兴建,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6437039。

仁爱路辟建的历史悠久,沿线的古迹自然不少,除了众所周知的景福门国父纪念馆之外,位在仁爱、林森南路口的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原本竟是一座日本禅宗风格的佛寺-曹洞宗大本山别院,而现在仅余的钟楼正是别具建筑特色的市定古迹。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原是日本桃山江户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至20世纪,形成近代和风建筑,隐身于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突显出空灵韵味

「曹洞宗大本山别院」于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在台北城东门外兴建,由台北厅设计入江太郎设计工程蓝图,为木造建筑,二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台,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本堂、钟楼等建筑被认定为日产,至民国82年北市府为了兴建青少年育乐中心,计划拆除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建筑群,最终钟楼获得保存。

此外,仁爱路在台北市的交通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台北市东西向重要干道之一,路中央布设公共汽車专用道。据说,仁爱圆环以东的地区,旧时是一座名为大湾陂塘,陂塘的边界大约是以现在的安和路延吉街为斜边所围成接近三角形的区域,以仁爱路为界,以北至忠孝东路的土地为陂心林家林三胜公厅)所有,以南至和平东路一带则为林安泰家族(后来搬迁至新生公园的林安泰古厝)所有。

▲仁爱建国南路口一隅(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0775981)。

陂心林家选择在现址仁爱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楼盖三合院,还聘请当时福建知名的建筑师设计,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运送来台,后经改建,成了雄伟的四合院大厝,称为「陂心厝」,直至民国60年左右,政府为了辟建仁爱路而将其拆除。

在日治时代晚期,陂塘的水几乎已经放干,那一带的土地变成了烂泥田,只能种菱角;而这样的田园景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变迁,逐渐发展为繁华的都市景观。站在仁爱圆环,望着美轮美奂摩天商办,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潮与人群,让人难以想像,曾经的烂泥田,现今竟已变身为繁华热闹的精华地段。

▲仁爱路的林荫大道出自颜水龙的规划,有人说可能是以法国巴黎凯旋门香榭大道为构想规划的。

仁爱路的林荫大道出自颜水龙的规划,有人说可能是以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及香榭大道为构想所规划的。绿荫成林的仁爱路街道景致为台北都会增添了一种浪漫,也呈现出现代感外的惬意与舒适氛围,在不能出国的当下,欣赏穿透树梢洒落地面的阳光,聆听偶尔传来的蝉鸣鸟叫声,回忆它旧时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