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消费争议多 民代盼店门贴警示

台北市消费争议案件逐年增加,但台北市仅规定在网路公告不良店家,遭市议员张斯纲质疑无法有效警示消费者。图为台北市政府。(张珈瑄摄)

台北市消费争议案件逐年增加,预估今年可能会再创新高,但北市议员张斯纲发现,北市府仅规定在网路或媒体上公告不良店家,无法有效警示消费者,他建议市府参考台中市做法,增列公告条件,涵盖更多问题店家,并以直接张贴警示公告在店家门口,供消费者辨识风险。北市法务局回应,将再搜集相关资讯研议,综合张贴实体消费警讯评估效益与可行性。

根据市府统计,北市消费争议案件2022年有1万8753件,2023年增加到2万784件,今年截至10月已受理1万5213件,显示民众对自身消费权益已逐渐有警示意识。

不过,张斯纲指出,「台北市消费者保护自治条例」仅规定在网路或媒体上公告不良店家,警示消费者的效果不大,尤其对累犯、拒绝改善或改名后继续营业的不良业者,仍然缺乏有力惩处措施,无法让消费者知悉店家是否有过消费争议。

张斯纲表示,北市府应参考台中市做法,增列「违反《消保法》且申诉案件显著增加未妥适处理」为公告条件,以涵盖更多问题店家,同时新增「争议店家张贴消费警讯」条文,采取更直接的告知手段,在店家门口公告警示让消费者辨识风险,明确规定张贴程序、期限及罚则,确保有效实施和防范。

法务局回应,2019年至2023年消费争议案件类型,集中在「网路电视购物类」、「线上游戏类」及「运输类(以外送平台为大宗)」等线上交易型态;2023年至今年消费争议除线上交易类型外,多为业者无预警倒闭事件及特定事件,将再搜集相关资料研议,综合评估北市采行张贴实体消费警讯的效益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