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想进联合国工作? 过来人别把语言当优势:国际化最吃香
联合国是个让人充满想像的地方,无论是各类炙手可热的全球议题,合纵连横的外交场合, 最「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优渥的待遇与福利等,是很多人向往的职涯目标。在大型的国际组织中工作,身边的同事往往来自多元背景,很多乐趣有时候并不是来自于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而是在与不同人的相处过程中,那些意外的收获与不同观点的思考。
诚然,联合国毕竟是「政府」组织,它因庞大而必须具备的官僚系统,以及种种的规矩与潜规则也确实为人诟病,再加上大多时候理想与实践的差距,期待与结果的反差,难免令人气馁;很多在人权,环境,和平,发展等领域所设下的崇高目标,在多边体制下要能谋求最大共识与集体的执行意愿,本来就困难。
笔者在这个圈子里也算是待了快2年,资历尚浅,见识可能也还很有限。不过从被笑称「UN食物链最底层」的实习生开始做起,直到拿到可以一直renew的约聘合约成为正职,多少累积了一点点的心得,本文便想分享给有志进入UN的朋友们。
一般来说,所谓进入联合国工作,狭义上来讲是指在「联合国秘书处」底下的单位工作,也是大多数开缺的地方。至于其他与秘书处平行的部门,例如安全理事会,国际法庭,大会(GA)等,或是联合国体系下的其他机构,例如WTO,IMF,WHO,FPA等,多半有另外的招聘管道,或者是由国家指派的「特命大使」担任,详情得上各自的官网确认。
而进入UN,可以登录官方招募网站INSPIRA,直接筛选并针对特定职缺申请,不过一般会开缺的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且根据某些传言,不少公开招聘的职缺其实都已内定好人选,放在网路上昭告于众,仅仅是为了履行人资部门的程序,不过若是具备相当专业的高手,也无需失望,搞不好你可以挤掉那原本内定好的人选,以实力抢下实至名归属于你的位置。
在官网上可以搜寻到几乎所有类型的职缺,包含D (Direct-level), P (Professional-level), G (General-level), F (Field support), Consultant, Contractor, UNV (Volunteer), National Officer等,每种职缺都有相应的要求,以及不同的待遇规定。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所谓的联合国招考,又称YPP考试,每年一次,但开放的考科与可以参加的国家则不一定。例如2016年仅「经济」与「资讯」两门科目,而有资格的应考人必须来自特定的40几个国家,每个科目每个国家最多会选40人参加考试,最终再取大约5%的人参加第二阶段面试,通过后便拿到联合国公务员的认证,直接授与较高P级别职员资格,等待总部分派工作。
而所谓的国家限额,目的是为了平衡联合国体系内的各国职员人数,所以已经临界饱和的诸如西欧国家,加拿大,澳洲等,很有可能连续好多年都不会有分配名额,而同样属于大国的中国,长期以来在UN内的员工不到1%,处于under representative,故几乎每年都会有额度。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考过只是代表具备「资格」,若运气很差超过两年都没有被分派到适当的职缺,则必须重新考过。
最后一种管道统称为「靠关系」,但不是那种走后门的裙带关系,而是指人脉经营(connection)。以笔者自身经历来说,便是先申请门槛较低且无薪的实习生职缺,在亚太总部认真干了6个月,尔后因缘际会得到新差事,透过内部面试,直接被给予consultant的缺。很大部分的实习生都是用这种方式转成正职,若真的能力超群且大受赏识,也有再获提升,转成P-level的机会。
其他的关系,例如本来就在专业领域中认识一定级别以上的UN Officer,便也有相对较高的机会从私部门转进联合国机构(很常发生在学术机构,例如某大学教授转往UN相关部门任职)。以及透过国家公部门借调进行短期专案,理论上,多半也是部门老大「欣赏」并愿意调派你,以及你本身就有不错的人际关系,才能顺利赴任。
当然,进入大型国际组织的渠道繁多不及备载,无论是透过哪一种,本身的专业与能力是前提,万事俱备,等待的可能只是一个适当的机会,而机会,往往也需要一些贵人相助,方能顺利获取。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挤进联合国窄门是不是非常困难?且可能遭逢各种阻碍。确实,进入这个圈子需要一定的专业与努力,以及甚至一小部分的运气与对的时机。但比起其他世界级的私部门企业,例如谷歌,脸书等,相同或类似条件的职缺(例如联合国亚太投资贸易处 vs. 脸书亚太区市场行销部),企业肯定给的待遇更优渥,也更难被录取。当然,毕竟组织性质相当不同,联合国更注重非营利的目标,而私部门恐怕还是以获取利润为主要考量。
首先谈谈用人标准,自然你必须符合该职缺的最低限制,例如2年以上投资银行相关经验,金融/经济本科以上学历等等。再者,观察身边的同事,会发现绝大部分拥有「非常国际化」的资历,像是日本人在法国念大学然后去尼泊尔做志工,美国人在巴西读博班然后在东南亚执行过专案,印度人有南非的硕士学位并在矽谷当过工程师,来自卡达的同事在俄罗斯研究机构工作过同时也轮调过中亚诸国...
国际化经历,某种程度上相信是UN体系偏好的员工,而也毋须讳言地说,「国际化」有时候与生俱来,同样的努力与专业能力,但你的「背景」可能就是比较「平凡」一些。举例来说,跟我邻座的女同事M,年龄相仿,父亲是美国与越南混血,母亲是韩国与法国混血,出生在新加坡,在印度完成中学,分别在美国与欧洲拿到学士与硕士,本身家庭的关系,英法越韩语都精通...这确实是先天优势,而联合国里面,这样的人也实在不少。与生俱来的差异我们无法改变,因此,尽能力所及,试着增加国际经验,或许是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但当然,这些只是「加分项目」,前提假设你在专业与经验方面已经足以与大部份竞争者匹敌,否则哪怕游历过再多国家,终究也只会被视为你个人的旅行兴趣而已。
也有不少人考虑到语言问题,不错,国际组织中自然是以国际语言为主,联合国便是以英法为工作语言,只需要精通两者之一即可。不过这边更想分享的是,别在把「语言」当成履历上的「优势」了,无论你会多少种。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而非工作上需要的「专业」,很多时候重点不是你托福接近满分或是然后说得一口纯正英国腔,在联合国里,重要的是你能运用专业能力去完成任务,以及能够团队合作,确切表达意思。更甚者,笔者自己工作的环境,除非本来母语就是英文者,大家多少都带点自己国家的腔调,以及不是那么正式的语法和修辞。只要能够正常对话,撰写各类文案,让彼此明白意思,也就足矣。
诚然,这边也要强调的是,把语言视为「工具」,言下之意你本来就该应用自如,没有任何困难亦不妨碍沟通。符合这样的条件者,倒不见得英检考试就必拿高分,或者就非得从小在海外长大不可。
更多镜周刊报导【床上的机器人(上)】当性爱娃娃碰上人工智慧 我们还需要真人?【床上的机器人(下)】当性爱虚拟化 情爱本质与人类价值的底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