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集刊》两岸社会整合、融合发展之现在进行式(肖日葵、苏悦)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两岸社会整合则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图/达志影像)

原题:两岸社会整合理论:内涵机制与实现路径

摘要: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两岸社会整合则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社会整合理论脉络的梳理,探究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维持和再造共同体,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内涵、价值共同体和实体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内在的要求,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发展共用利益整合机制、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整合机制,以及规避「台独」风险的控制机制,是两岸社会整合六大重要机制,与此相对应利益整合路径、文化整合路径、制度整合路径、民间社会整合路径,是两岸社会整合四大基础路径,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探究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面向,两岸社会整合则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核,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什么是两岸社会整合,两岸社会整合的机制和路径,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一、文献概述与问题提出

学术界对两岸社会整合相关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提出了诸如「跨两岸社会」「两岸化」、「两岸间社会」、「两岸一体化」、「两岸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来对两岸社会整合现状、结果与未来进行描述、提炼,并对社会整合路径进行初步探讨,这些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深入研究相对缺乏,社会整合是社会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命题,社会整合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社会整合理论脉络出发,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社会理论家对社会整合的理解,将有助于系统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两岸社会整合,从学理上分析两岸社会整合内涵、机制和路径,丰富两岸社会整合理论的相关研究,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是本研究尝试推进的重点内容。

二、两岸社会整合内涵:实体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一)社会整合理论:更加美好共同体的维持与再造

自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社会整合之后,社会整合理论最初探讨的是宏观社会结构内部各个部分或要素如何更加有效地紧密联系和协调运作,随后理论视角转向中、微观层面 聚焦个人、组织、社区如何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尽管在不同时代社会整合理论的论述重点不同,但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命题始终在于社会日趋分化、多元以及社会排斥日趋增强背景下,如何提高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的同一性(见表1)。

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命题始终在于社会日趋分化、多元以及社会排斥日趋增强背景下,如何提高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的同一性。(作者整理制表)

(二)两岸社会整合兼具形式统一与实质统一

两岸社会整合是将两岸社会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并在共同体维持和深化的基础上,建设更加美好社会,实现国家形式和实质的统一,形式统一是国家领土、主权、外交等统一,实现国家实体要素的完整性,实质统一是两岸人民情感认同的自然交织,实现心灵契合,两岸社会整合过程和结果的表现形式,就是两岸统一进程不断深入,并最终建成两岸命运共同体。

两岸社会整合包含实体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两个意涵,实体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的外在表现,价值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的内在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形式统一与实质统一可以理解为实体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形式统一与实体共同体、实质统一与价值共同体可以互相指代,二者在两岸统一的形式轨道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实体共同体为纽带,不断交往深耕,以价值共同体为目标,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突出实体共同体是因为两岸社会整合特指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大陆和台湾双方合一的共同体建设,有明确的边界和内涵并以促成国家最终完全统一为目标,两岸社会整合有形式统一的内在要求。价值共同体是指两岸基于血缘共同体和自发情感、共同实践需要等凝聚共识共用、共认、多元共生、包容共进所形成的极具多元一体特征的价值共同体。

价值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建设、发展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基础,为两岸社会整合提供精神支撑,也为两岸社会整合指明方向,就表现形式而言,两岸价值共同体至少体现在三个面向: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等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反对「台独」维护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二是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目标。三是以两岸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两岸同胞福祉,使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造福两岸人民。

(三)两岸社会整合的三阶段

两岸社会整合为实体共同体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交流发展阶段、融合发展阶段、命运共同体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流发展阶段,两岸创造条件,尤其是政治、政策条件,推动两岸社会各元素从各自体系中流动出来,并进入对方的社会体系之中,例如增加人员往来,以及推动随之而来的两岸社会结构、制度、文化,乃至于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动,促成「共同在场」。尽管在此阶段,两岸仍然保留「他者」烙印,但打破了各自分隔、不相往来的局面,交流解构了两岸社会固有的界线,为两岸社会整合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条件,交流发展走出了两岸社会整合的关键一步。

第二阶段是融合发展阶段,两岸社会各元素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不断碰撞、磨合,乃至于双方社会体系因应交流后产生的新社会成果,开始调整、完善各自的政策体系以及社会认知、价值情感等,尤其是对不适应深度交流的社会结构做调整,以便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援,使其发挥润滑剂作用,最大限度地破除文化、认知等区隔,促进两岸包括利益、情感、组织、社会体系等全方位的互相嵌入,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互嵌逐步重构两岸社会固有边界,并结构化、有机化两岸的各种联结,两岸社会彼此包容、互为依赖、取长补短、交互融通,在生活上、感情上、利益上互相影响,形成内外嵌入且更加紧密联结的共同体。

第三阶段是两岸最终实现统一,建成命运共同体阶段,两岸之间不仅耦合度越来越高,而且发生积极变化,最终实现结构性整合和文化认同性整合,在这个阶段,「他者」完全转向「我们」,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共同体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延伸,尤其是两岸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认同共同体和制度共同体等持续深化,围绕同一目标彼此团结相互信任,形成深度联结的利益共同体,因制度高度包容或整合形成了合一的制度共同体,也形成促进各种权利保障,水准不断提升的权利发展共同体,以及兼具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互相信任和认可的认同共同体。

三、两岸社会整合的六大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机制是可以被解释有着固定互动规律的因果关系,且机制与结构紧密关联。通过识别、建立、完善特定机制,准备好相应条件,就能够实现特定结构下的预期结果,对社会整合机制的探究始终是社会理论家关注的焦点,实现社会整合的机制主要包括交流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沟通交往机制、参与整合机制、规则整合机制,以及社会控制整合机制。

受此启发,笔者将六大机制应用到两岸社会整合过程中,提出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发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机制,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法律、法规提升与创建等制度整合机制,以及规避「台独」风险的社会控制机制。

(一)两岸社会整合的六大机制

1.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

两岸交流范围持续扩大,交流次数、专案和层次不断增加与提升,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两岸社会整合,交流、交换愈多,促成了「共同在场」,两岸彼此相关性就愈高,交流越频繁、深入,越能避免误解,促进双方互信程度提升,进而带动更大幅度的交流,形成良性交流回圈

另一方面,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整合,启示我们在两岸整合过程中,两岸差异性的社会分工发展特征,越发明显越需要彼此说明、协调两岸资源,推动两岸金融经济、社会、公共安全、民生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设两岸更美好的共同体需要两岸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在此过程中通过两岸持续、善意的交流互动,才能重建「他者」的认知图像,促成相互认可、欣赏 营造共同利益,逐步产生认同,为两岸社会融合奠定基础。

2.发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机制

利益是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也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纽带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利益使得参与两岸社会整合的具体行动者获得了持续动力,同时,也使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有了现实依归,避免共同体建设成为「空中楼阁」,使从事或投入到共同体建设的两岸各方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满足两岸人民日益丰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础。此外,增强利益联结能使两岸遇到问题甚至产生冲突时,能够保持理性与克制,发挥缓冲器的作用,以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基础,社会整合则为经济利益整合提供深层次动力,例如:未来两岸社会保障的整合,能够为从事两岸经济活动的台商、台干台青等创业就业者带来极大便利,有助于降低经济整合的成本。

建设利益共同体,首先要寻求和促成两岸各个群体、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利益重合与交汇,寻找利益契合点,在此基础上,营造共同协作获取利益的双赢思维,拓展两岸持续深入合作的增长点,妥善处理解决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借由合作更加高效地实现利益获得,最终给两岸参与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和获得感。

3.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

两岸交流交换,利益驱动突破了地理空间上的有形区隔,促成了「共同在场」,包容式参与是一种较高深度的交往形态或交往规则,有助于强化两岸群体间相互依存的共识,在实现「共同在场」之后,两岸以何种心态实现相处、合作,并突破各种无形的隔阂,如认知、心理区隔等成为关键迫切需要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

首先,包容式参与意味着两岸要摒弃偏见、开放胸襟、互相欣赏,才能互相支援、互惠合作,并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在承认两岸政治制度差异和理性认识两岸社会差别的同时,更要回溯两岸文化源流,深化两岸共同情感,共谋两岸发展新模式,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寻找到各类「公约数」。

其次,为了促成包容式参与,需要扫除制约两岸民众深入参与到对岸社会的各种政策和制度障碍,释放权益给对岸民众,出台包容性社会政策,加强两岸社会结构关联度,提升相互嵌入程度 累积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知识库,发挥共同知识或新集体记忆的融合作用。

最后,包容式参与意味着分享,包括发展机会共用与发展成果分享,包容式参与就是为了团结两岸社会,汇聚智慧、资源与力量,尤其是吸纳台湾地区各阶层、各领域、各群体和各社会组织,成为两岸共同体的建设者,促成广泛、深层的参与,因而,两岸命运共同体发展不仅仅关注自身,也要关注和照顾对方的感受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该机制有助于促成两岸「他者」认知转向「我们」的认知,而对「我们」内涵和范围认知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4.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

两岸社会整合必须有方向性,以增加共同性为基础,构建共同体为目标,两岸社会的交往不能停留在经济利益层面,亟待升华与内化,两岸社会整合需要「理性的同一」,这依赖于两岸社会交往理性的形成,这种交往理性是统一而非分裂的。「理性的同一」是相对于「强迫的同一」而言,它是基于理性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心悦诚服的认同,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相互包容为「理性的同一」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地,基于共同认同的秩序与文化背景,两岸社会成员、要素之间建立起沟通交往行为,在正向互动中加深情感联系,达到对方期望的目的,经历充分沟通、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所形成的「理性的同一」,有助于两岸形成价值认知共同体。

在此过程中,个体意识与共同体价值不断碰撞,个体会在「预设一致」情况下,做出与共同体相适应的交往行动,为「理性的同一」奠定基础。可见,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两岸感情联系不断加深,「一个中国」符号不断深化,两岸共识不断凝聚所形成的思想共识,将继续指导两岸活动,在意识与行动的递进回圈中,携手勾画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

5.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整合机制

由于长期分离,两岸发展出不同的政策制度体系,随着社会交流合作的深入,两岸交流互动中的共同性事务增加,使得公权力部门不可避免地要回应两岸人员、经济、技术等交流合作对制度创新与整合的需求,两岸元素成为两岸制度、政策发展的新面向和新内容,两岸针对共同事务所形成的政策制度,是因应两岸人民共同生活的必然需求。

两岸合作交流,需要不断建立、完善法律法规,适应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新要求,减少法律空白或者制度断裂所导致的不必要摩擦,同时,两岸特定社会制度、法规的整合是巩固和沉淀两岸社会整合实践成果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减少两岸社会整合的不确定性,降低整合成本,它可以是前瞻性设计,也可以是基于两岸社会交流整合的新实践,政策和社会制度层面的整合,对于两岸人民之间的融合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政策、制度整合既可视为两岸宏观结构性整合的外显指标,更是中、微观层面促进个体融合的强大动力来源。

6.规避「台独」失范等风险的社会控制机制

目前两岸尚未结束军事、政治的对抗状态,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深受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影响,岛内「台独」势力的分离主义行径从未消停,两岸社会整合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甚至阻碍,在此情况下,对两岸社会整合建设的破坏者,需要进行坚决抵制和惩罚,必须与背离两岸社会整合方向的行为做斗争,岛内「台独」势力不仅在两岸间操弄、扩大原有社会分歧,还不断制造新的分歧,以破坏两岸社会整合。例如:岛内「台独」势力一直对大陆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努力进行歪曲,污名化大陆惠台政策,最近又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大肆进行「以疫谋独」的政治操弄等等。

因此,严防「台独」分裂势力抬头,扫除不利于两岸社会整合的各种障碍,震慑两岸社会整合的破坏者和破坏行为,增加社会服从,才能维护两岸人民的利益,确保社会整合顺利进行,可见两岸社会整合在引领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更要通过法律规训、惩罚等措施,为岛内「台独」政党和「台独」分子的行为活动划定底线,保障两岸社会整合实践顺利进行。

(二)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内在关系

两岸社会整合六大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是前提条件,两岸走出相互隔绝状态促成「共同在场」,推动最广泛、最深入的互动交流是重要前提,发展共用的利益整合机制是基础,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类利益,尤其是基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利益整合,为两岸社会建立有机团结奠定了扎实基础,经济利基对社会整合具有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共同利基,形成共同愿景 对两岸社会整合至关重要。

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是关键,通过两岸各种接触往来和社会交流,让各类资源、要素在两岸之间双向流动、交换,实现初步整合,才能促成相互理解,共用知识、价值和规范等。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是提升保障了两岸社会整合的方向,借助交往、交换等实践,进行理性的沟通,确保了两岸社会整合方向的一致,形成了「理性的同一」制度整合机制,既有助于加速两岸社会整合进程,又能巩固和提升社会整合成果,制度整合有助于消解两岸制度隔阂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是一种正向整合。

同时,制度整合是制度化两岸社会整合实践成果的必然要求。遏制「台独」风险的社会控制机制是保障,是避免两岸社会共同体建设失序的内在要求,岛内「台独」势力对共同体建设的阻碍、破坏一直存在,遏制「台独」才能为两岸社会整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有利环境。(图一)

从理想类型上看,尽管六大机制贯穿于从交流发展到融合发展再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两岸社会整合全过程,但在每个阶段,各个机制发挥的重点略有不同。(图/作者整理)

从理想类型上看,尽管六大机制贯穿于从交流发展到融合发展再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两岸社会整合全过程,但在每个阶段,各个机制发挥的重点略有不同。在交流发展阶段,需要两岸民众树立互鉴互赏的观念,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开放合作的胸襟看待两岸关系,为两岸的经济社会交流合作提供各种便捷条件和环境。

四、两岸社会整合的四大基础路径

整合路径是整合机制应用到社会结构中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对策,是连接条件和结果的中间环节,如何有效推进两岸社会整合,历来是学界关注焦点,两岸社会整合路径就是遵循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具体的整合实践,吸收已有研究洞见,笔者将两岸社会整合路径分为利益整合路径、文化整合路径、制度整合路径,以及社会整合路径等四大基础性路径。

(一)利益整合路径:深化产业合作 打造共同市场的利益共同体

利益整合就是要增强两岸利益联结度,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造共同市场,便捷化各种生产要素在两岸之间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要素配置水准,借由两岸经济深度整合,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

实现利益整合离不开两岸公权力部门的跨界合作治理,特别是应用政策工具,例如ECFA的签订,促使两岸经济要素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区域合作要比各自独立发展拥有更高、更稳定的增长率,两岸要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互利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

大陆已然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合作的中心,与大陆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台湾才能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整合,台湾当局试图绕开大陆,推动与大陆经济脱钩,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有依托两岸共同市场,才能防止台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窘境。

(二)文化整合路径:文化与价值认同共同体

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是文化整合的主要路径和基本方向,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传统、习俗是两岸的文化基因,深化两岸文化整合,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根」的意识,凸显两岸历史文化上的内在关系,激发文化认同上的共鸣,二是要发展适应两岸社会交流、交往合作的新实践,以中华文化为内核,不断生成、发展与共同体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传统。

具体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与「文化台独」做斗争,「台独」势力殚精竭虑地推动各种「文化台独」行径,试图割裂两岸在文化上的关联。其次,要增进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交流,两岸同为中华儿女,有相同的习俗习惯,应大力促成各种文化组织、活动、节日等的交流,在活动中回顾同根同源的祖先情缘。

(三)自上而下的制度整合路径:制度共同体

制度整合为两岸社会整合提供方向指引,也能极大地推动两岸社会整合的具体实践,制度整合主体为两岸公权力部门 两岸关系制度化是两岸制度整合的主要内容,制度化是两岸公权力部门因应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特别是两岸人民的需要,在确立共同需求和目标基础上,遵循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等规则,经协商谈判,以签署合作协定、备忘录等制度化形式,巩固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合作与共识,以期更好、更稳定地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两岸关系制度化有助于确保两岸社会整合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并通过制度内化,更好地凝聚两岸共识和汇聚两岸力量。

目前,两岸关系制度化的主体是两岸两会,即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制度化表现形式为两岸之间签订的各种协定和备忘录,两岸关系制度化采用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路径,在不同领域进度略显不一,整体上,经济领域的制度化成果较为丰硕,两岸已经签署了包括《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定》等23项协定,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此外,在智慧财产权、共同打击犯罪、食品安全、核电安全、医药卫生合作、人员交通往来等社会民生领域也签署了相关协议,未来可在两岸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组织交流等领域推进制度化建设。

相比之下,两岸政治关系制度化程度十分不足,尤其是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缺乏政治互信,官方交流互动停摆,高阶政治议题几乎不可能纳入协商谈判,大陆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政策主张,希冀借由两岸之间各个政党、各阶层群体、各社会团体组织等的民主协商,为两岸关系未来的制度安排贡献力量,以期推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制度化进程。

(四)自下而上的民间社会整合路径:生活共同体

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破冰的先行者,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发展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挡的,两岸民间交流为两岸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不绝的动力,两岸民间交流大门自开启之后,就不可能关上,只能越开越大、越开越好,民间交流是两岸官方互动之外最重,也是最基础的交流。当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较好时,民间交流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而当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官方联系沟通机制停摆时,民间交流则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

两岸民间交流,要充分发挥陆生、台生、台商、台干、台青等「两岸族」的联结和推动作用,让其成为种子,开拓更多互动领域,营造良好的交流生态,促成单向沟通发展为双向互动,提高互动频次,拓展互动深度,借由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形成有机链,共建两岸有机体,增加两岸互信,增强两岸共同体的黏性。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整合的四大路径在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发挥着瓦解「台独」势力分裂行径的外溢功能。例如民进党执政以来,不遗余力地推进与大陆的经济脱钩,但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统计显示,2020年台湾与大陆及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162.3亿美元,占台湾进出口总额的34.2%且入超高达866.7亿美元,其中,出口到大陆及香港的商品总额为1514.5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额的43.9%,台湾对大陆市场依赖度更是创近五年新高。可见,两岸利益整合不因民进党当局的阻碍而停滞。

五、结 语

共同体的维持和再造是社会整合基本内涵,两岸社会整合不是简单的区域性整合,更需要结构性和文化性等多重整合,两岸民众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两岸社会整合的重要内涵,也是克服岛内「台独」势力阻挠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时代,求发展、促繁荣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美好愿望,两岸社会整合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两岸社会共同体,以满足两岸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两岸社会整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系统分析两岸社会整合的三个阶段、六大机制和四大基本路径可以发现,两岸之间拥有的共同利益是两岸社会整合的根本出发点。

在理性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彼此优点,互学互鉴,求同存异,最终实现两岸民众与两岸社会结构多层次的良性互动,促成制度整合,营造有序和稳定的两岸社会环境,需两岸各政党、社会组织、社会各阶层积极主动建立起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普遍联系。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经厦大台湾研究集刊授权,中时新闻网摘录精华刊出,标题与插题经中时新闻网改写)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