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集刊》两岸话语权 谁构建、谁创新(李鹏、杨广霞)

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话语是一种权力,两岸任一方都想掌握这种权力。(图/达志影像)

原题: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厦门大学师生台湾研究成果为例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 我们亟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和创新「以我为主、对我有利、为我所用」的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揭露台湾当局的「话语扭曲」和「话语抹黑」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应该具有时代性、政策性、理论性、开放性包容性特点,进行包括追求国家统一正当性、遏制「台独」分裂必要性、延续和平发展重要性、深化融合发展必然性、反对外部干涉合理性等内容的话语构建。

新时代两岸关系话语体系建设路径,至少包括两岸关系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传播体系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厦门大学师生的台湾研究成果为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以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例加以阐述,以纪念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厦门大学的台湾研究在全国高校机构成立最早、学科设置最全、团队规模最大、学术成果最为丰硕,厦大师生多年来在探索具有厦大特色的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本文将以厦门大学师生的部分台湾研究学术成果为例,阐述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问题

一、构建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意义

当前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舆论宣传领域,话语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话语」,本来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中的概念,但在现实的政治社会中,「话语」往往与「权力」结合在一起,被认为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从而出现了「话语权」 的概念。

蜜雪儿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演讲中提出话语权力的概念,认为「话语即权力」 ,话语不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权力的载体,人们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学术话语同样也是一种「权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构建 就是要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一种理论诠释,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应用提供智力和舆论支持,与政治话语或政策话语不同的是,学术话语更有高度和深度,说服力、传播力和穿透力更强。

复旦大学何爱国教授认为,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融合,学术是内涵、话语是表达,二者融为一体。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话语体系继承性、主体性、偏好性、局限性更强。从功能上说,学术话语体系至少要发挥研究、诠释、交流、传播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后,学术话语特别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但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话语缺失限制了上述功能的发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在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中,构建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同样重要,既然话语是一种权力,那么在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掌握这种权力,展现这种权力,运用这种权力,一旦形成这样的话语体系,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也会外溢到两岸关系的各个面向。

学者认为,在台海局势中,话语和话语权是构成两岸关系基本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关系中话语权就是一种「软实力」,它通过对两岸关系基本秩序进行意义和观念上的建构和传播,建立起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基本结构的观念系统,并据此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话语体系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在两岸综合实力对比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陆越来越多省份的GDP总量超越台湾的时候,大陆理应也能够将这种硬实力的差距,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展现为软实力的影响和巧实力的运用。

诚如海协会会长张志军所言,我们取得的发展进步,都将提升国家捍卫主权安全、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抵御外来干预、推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综合实力,并可通过正确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对台湾社会和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涉台研究学者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政策研究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理应努力构建出一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的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两岸关系新变局。

过去数十年来 大陆涉台研究学者已经为建构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不得不说,一段时间以来,两岸关系的学术话语体系受到西方学说理论影响,受到台湾方面政治概念和学术观点影响的情况并不少见。台湾方面过去几十年为两岸关系设置的种种「话语陷阱」在今天依然有一定影响,我们目前的话语体系中「被建构」「被塑造」「被影响」的现象依然存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台湾方面首先提出,如「分裂国家模式」「分裂分治」「政治实体」「治权」等概念,时不时造成一些人对台湾问题产生错误理解,而且,台湾方面经常利用所谓「科学、客观、中立」的民意调查来「宣示」民意,也是企图打着「学术」的名义来掌握民意的话语权。

刘国深教授早就观察到,台湾的民意调查中「中国」「台湾」「中国人」「台湾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府」「政权」「主权」「治权」「代表权」甚至「统一」「独立」等概念早已偏狭化,在特定的话语系统─知识系统─政治亚文化环境下,在台湾进行「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的认同民调,基本上是一种先有结论后有调查的「政治忽悠」或偷换概念后的政治算术。 此外,台湾当局在西方「话语霸权」庇护下对大陆对台方针政策进行的「话语扭曲」「话语抹黑」,蔡英文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扭曲、对「一国两制」的攻击、对「维持现状」的狡辩、对「民主自由」的操弄等等,都影响到大陆的政治和学术话语在岛内和国际社会的理性讨论和有效传播。

因此,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必须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揭露台湾当局的「话语扭曲」和「话语抹黑」,并能够真正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话语体系的构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促进大陆涉台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能够激励大陆涉台学者提出有创新、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并扩大其学术影响。二是能够显著提升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和涉台研究成果在大陆内部、岛内和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可以用来抵御对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负面解读和恶意攻击,增进台湾民众的了解和认同,同时有效应对外部干涉和压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驾护航。

二、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特点与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的涉台研究学者就一直致力于两岸关系的研究,产生了不少非常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大陆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继承性发展和创新性突破,它要求我们对过去的话语体系进行批判性反思、创造性继承、建设性提升和创新性超越,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要有新特点,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体现时代性、政策性、理论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主动争取的过程,它包含两个面向:主动发声和积极回应,它既要能够「打开天窗说亮话」,发挥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又要能够「润物细无声」,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这就需要在构建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要针对过去数十年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进行再梳理、再思考、再研究、再建构。

厦门大学的涉台研究学者近年来在理论建构、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对构建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厦大师生涉台研究的很多学术研究成果,已经并正在充实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内容,以下将选取厦大师生的部分成果简单阐述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应该涉及的内容。

1.追求国家统一正当性的话语建构,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告诉世人中国追求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讲清楚为什么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和民心所向,说明白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就要在当前形势下对统一的概念、统一的性质、统一的内涵、统一的形式、统一的进程、统一的影响等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说明。

因此,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学术话语应该进一步明确「中国统一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国家,两岸之间的统一是国家内部的政权统一,而非两个国家之间的主权、领土和人民合一」「无论从理论还是从政治实践来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当前的政治和法理存量,两岸之间的统一不是领土主权再造,而是在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理实存框架下,两个对立中的政权如何结束政治对立的问题 」。

2.遏制「台独」分裂必要性的话语建构,「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大陆多次强调「台独就意味着战争」,但由于台湾当局和岛内分裂势力不断掩藏「台独」意图、调整「台独」策略、转换「台独」手法,使得一些人对「台独」产生了错误认识,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有利于揭露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要看到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台独」的前景越来越黯淡,但不能因此认为「台独」在岛内没有市场。

对于民进党和「台独」势力发明的各种「台独名词」,话语体系中也要予以驳斥和批判,比如要对所谓的「天然独」进行揭露和批判,认识到「民进党的『台独』色彩是一种十足的『加工独』,是在特殊政治时空环境下被塑造出来的政治产品」。对于「台独」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话语体系中更要讲清楚说明白,对于「台独」冒险和挑衅活动,大陆不是不敢打、不会打,而是不想打,「解放军有绝对的意志、绝对的把握,干净俐落消灭一切『台独』,台湾能不能打下来始终就是个伪命题,对解放军而言,从来没有能否打下来的问题,只有代价问题」。

3.延续和平发展重要性的话语建构 民进党当局上台后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受到了负面冲击和影响,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需要讲清楚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新时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要讲清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在交流中扩大共同利益、增强精神纽带、融洽彼此感情,有利于两岸双方增进互信、良性互动、协商解决问题」。

4.深化融合发展必然性的话语建构,融合发展是两岸交流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国深教授认为,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的新政治话语,蕴含着大陆方面在国家统一领域中的认知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创新。王华教授认为,「融合」一词所体现的语义变化,恰恰反映新时期大陆对台方略的调整方向,即更为强调操作层面的柔性与动力层面的基础性,但实质上却会比制度化一体化的作用效果更加深入和系统。

有学者表示,两岸融合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在群体、社会、民族、国家认同上一致的两岸族群」,并不追求「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完全替代」,可以包括「扩充型融合」「叠加型融合」「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等,要清楚表明两岸要融合发展,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格局,需要两岸相互开放,相互给予同等待遇政策措施。

5.反对外部干涉合理性的话语建构,美国等外部干涉势力打着维护「地区和平」、履行对台湾「安全承诺」等旗号,从未放弃干涉台湾问题的企图,这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和明目张胆地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台湾当局则「挟洋自重」企图借助外力的支持来抗衡大陆的压力,抗拒统一的进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和台湾加强了勾连,给地区和平和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紧张和不安。新时代两岸关系话语体系要破解美国炮制的「大陆对台威胁论」「护台保台必要论」等谬论。

三、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和创新的路径

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舆论宣传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两岸关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路径至少要包括三个子系统的建设:两岸关系的理论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传播体系建设。针对大陆在两岸某些领域的「话语缺失」,针对西方某些国家的「话语霸权」,针对岛内分裂势力的「话语扭曲」,我们必须找准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一个个的理论创新,一次次的学术创新,一遍遍的传播创新,逐步形成有公信力、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形成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话语力量。

1.理论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

陈孔立教授认为大陆学者对两岸关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动态研究、对策研究、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他认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有待加强,运用有关理论进行研究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成果较少。

王贞威则观察到,无论大陆和台湾,社会科学包括两岸关系研究,都有非常严重的「西化现象」,盲目借用西方的理论架构和研究典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基于两岸关系特殊性的原创性理论较少,新时代两岸关系理论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 带入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思维,而且要能够与其他理论接轨,新时代的「国家统一理论」「和平发展理论」「融合发展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都需要有大陆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术语」「特色性表达」和「创新性论述」,要将大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现在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之中。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大陆涉台研究学者无论在理论素养还是方法运用上都已经不输台湾学者,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台湾学者,完全有能力有责任提出属于大陆自己的创新理论和概念。

2.学科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支撑

在高校中从事学术研究没有学科就没有话语,两岸关系研究目前在学科归属上还处于不明朗状态,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中,涉及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研究的课题并未独立出来,而是归属到各个学科申报,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中都有涉台课题,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专案的申报指南中,则根据原国家品质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和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港澳台问题研究」学科。

大陆台湾研究的泰斗陈孔立教授认为,台湾研究要走「学术化、专业化、理论化的道路」他提出要建立「台湾学」,并指出其学科性质是一种「区域研究」。2013年6月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厦门大学同意自主设置「台湾研究交叉学科」,在深化原有各独立学科研究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的理论借鉴及方法交叉融合,力图建构具有超越原有多学科独立研究和自身独特规范、性质与方法的综合性新学科。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同意增设「交叉学科」门类,并设置了「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这给台湾研究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学科或者直接归属到「交叉学科」下的某一级学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陆各涉台研究机构和学者亟须抓住机遇,就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尽快达成共识并务实推动。

3.传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载体

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的传播有赖于机构、学者、媒体的共同努力,学术研究机构具有学术权威性和理性客观的特点,某些话语概念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发布,有助于提升话语的公信力,当然,在具体传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将某些学术用语转换成普通民众能够「看得懂、听得进、觉得亲」的「接地气」的语言,媒体在舆论导向、议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是话语系统传播的重要管道,因此学术机构和媒体的通力合作,对扩大话语的影响力大有裨益。

民进党当局近年来推动立法机构通过「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对包括学术交流、媒体交流在内的两岸交流设置种种障碍,使两岸高校、智库等学术机构、学者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正常交流往来受阻,企图以此阻断海峡两岸之间的话语传播,2021年对台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挠」,过去几十年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任何势力想要阻挠两岸交流都是徒劳的,两岸的学术和新闻交流迟早要回到正轨,现在就须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构建和创新新时代两岸关系学术话语体系,牢牢掌握大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话语权、主导权、主动权,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立体化和全方位的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海内外所有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作为拥有最大规模涉台研究团队的高校,厦门大学专兼职的台湾研究师资有近百人,除了台湾研究院50多位研究人员外,其他院系如人文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等,都有学者从事涉台相关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团队传承了百年厦大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自强精神、科学精神,他们在理论建构、学科建设以及交流传播方面的探索,是整个大陆涉台研究群体努力奋斗的缩影,只要海内外关心台湾问题和从事台湾研究的专家学者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家统一和两岸关系话语学术体系,就一定能够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台湾当局的「话语扭曲」「话语抹黑」,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经厦大台湾研究集刊授权,中时新闻网摘录精华刊出,标题与插题经中时新闻网改写)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