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台湾研究集刊》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时代要求及其挑战(刘国深、朱希敏)

70多年来大陆方面在「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涉台政治话语也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变化调整。图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北京日报资料照)

政治话语是服务于不同政治活动目的的文本或文体,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语境下政治参与者的话语。海峡两岸分隔已逾70年,70多年来大陆方面在「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涉台政治话语也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涉台政治话语可以分为「解放台湾政治话语」「和战结合政治话语」「和平统一政治话语」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涉台政治话语与当时的两岸局势相适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格。涉台政治话语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引领海内外涉台舆论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试图在分析若干代表性涉台政治话语适应性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当前涉台政治话语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研究涉台政治话语创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提出进一步创新涉台政治话语的方法和路径

一、涉台政治话语创新在两岸互动中的时代要求

70多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大陆涉台政治话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1949年3月,新华社社论中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同年党中央发表的《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提出「解放台湾」、全歼国民党政权的最后残余势力的口号、任务,成为引领舆论30年的代表性涉台政治话语。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不再使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或「蒋匪政权」等敌对字眼,代之以「亲爱的台湾同胞们」……与此同时,伴随岛内政局和两岸情势的演变,大陆方面围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相关论述也做了调整:进入1970年代,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团结岛内外一切爱国力量,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之后,随着两岸民间交往呼声的日益增加,大陆方面着眼形势变化,于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了「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的方针;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陈水扁陆续出现背弃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中共十六大报告则将表述调整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此外,对于「一个中国」的具体表述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调整:199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纪念「江八点」发表三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可分割」;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些涉台话语调整生动体现了两岸关系从紧张对峙到交流合作的演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涉台研究的深化,涉台政治话语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对台政策措施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在涉台政治话语体系中,诸如「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两岸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新路」「应通尽通」「新四通」「四通三化」等已成为两岸之间热门的新政治话语。这些政治话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贯穿其中的是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的尺寸之功。

一定意义上说,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推动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大陆方面在推进涉台政治话语创新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继承中发展。两岸关系70余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以一个中国原则和国家统一为核心的「九二共识」,让两岸双方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找到了彼此间得以异中求同的政治交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两岸双方推进政治话语创新的成功案例。「九二共识」理应得到两岸各界的珍重。作为两岸政治话语中一项弥足珍贵的正资产,无论两岸关系经历什么样的风云变幻,「九二共识」都应当传承下去,不能简单、片面地加以抛弃,更不可以全盘否定。

我们知道,在两岸政权对立这一矛盾化解之前,传统的「统治」与「被统治」政治话语是两岸之间相当敏感的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陆方面提出的「解放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等政治话语。以「一个中国」的涵义为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一政治表述我们都很熟悉,但我们更熟悉的话语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围绕这一政治话语,海峡两岸进行了几十年的政治较量,演绎出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们过去对于「台独」和「统一」等政治话语的理解比较简化,这些简化的政治话语在当时的两岸环境下无疑是简洁有力的,两岸双方都有这样的需要。但在两岸关系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过度简化地使用「统一」或者「独立」等政治话语,就可能错失一些推进两岸统一的合理因素。这些过于简化的政治话语不仅窄化了谋求两岸完全统一的想像空间,甚至限制了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政策空间。例如,随着两岸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对两岸之间「统一」问题的理解是否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根据70多年两岸关系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是否可以将「两岸统一」细分为「追求统一」「维护统一」「落实统一」三个具体阶段,相关的政治话语也要与时俱进,力求更加精准,更加合乎时代的要求。同样的,我们也要仔细区分「独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邓小平曾经公开表示:「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避免「台独势力」对台湾民众进行政治话语「绑架」,造成我方动辄得咎的被动局面。

众所周知,2013年以来,大陆方面在分析和总结过去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这一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事实证明,作为现阶段对台大政方针的主轴之一,「融合发展」这一新政治话语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已给许多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融合发展都将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进行式。

二、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现实功能

本文认为,当前涉台政治话语正发挥着如下几个比较重要的现实功能:

第一,涉台政治话语创新是为了提升全民推进国家完全统一进程的自信

话语权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的表达。当前,两岸统一论述和实践的重心,已经从广义上的「追求统一」「维护统一」,进入更加具体的「落实统一」阶段。可以看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陆方面在涉台政治话语表达及论述上,越来越展现出务实、从容、自信的态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深刻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从大陆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话语自信不仅是对两岸统一论述的科学实践及其表达能力的坚定信念,更是对大陆发展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充分肯定。概言之,发展的自信正是政治话语自信的牢固基石和底气。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时」和「势」都在大陆这边。大陆方面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这是在总结历史规律和两岸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第二,涉台政治话语有助于增进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凝聚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统一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重要依循。早在2014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曾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话语体系是综合实力的反映,背后既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话语要想同时收获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该话语能否真正感化心灵、汇聚民心、引发共鸣。「话语权力主体通过温情脉脉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化为唯一合法、合情、合理的东西,化为普遍有效的标准,促使接受者自觉认同。」一直以来,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对此大陆方面完全理解,并且始终保持着必要的耐心和同理心。「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因此大陆方面提出「心灵契合」的同时,也在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亲」理念,希望两岸双方能够秉持亲情的力量,不断熨平家人内部之间的创伤。「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大陆领导人的一系列朴实、亲切的话语,没有太多华丽辞藻的修饰,有的只是出于两岸同为一家人的真情厚意。

第三,涉台政治话语创新有助于化解两岸政治对立和重建两岸共识

两岸要建立牢靠的信任关系,跨越因长期政治对立和制度差异导致的相互敌对和猜忌,就必须在国家、民族、血缘等高度情感化的语境下,创造出更多能够消除对立、为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接受、有共同利益和叙述方式的通约性话语。如果涉台政治话语无法引导两岸民间社会达成有效的社会共识,而只是追求单向度的自我表达,就无法激发两岸同胞的情感共振。当前,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主轴,是大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实践,更是涉台政治话语创新在化解两岸政治对立和重建两岸共识上的一次积极探索。在这当中,「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作为一项具体的话语创新设计,不仅体现了大陆方面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而且也体现了大陆方面在面对两岸历史问题和两岸发展现实的过程中,希望推动双方执政当局、主要政党间政治互信,以及促进两岸在更多层面达成共识的美好愿景。

第四,涉台政治话语创新是为了建构中国涉台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出「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的郑重倡议。相比西方民主协商的实践困境,这个倡议无论就议题设置或参与主体而言,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平等、互尊、包容、理性的精神价值。可以看到,大陆领导人在如此高规格的纪念会上首次抛出该项重要倡议,不仅为后续更多有效涉台政治话语的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突出展现了大陆方面在两岸共议同一问题上,志在建构一个有别于西方政治话语体系的中国涉台政治话语体系。

三、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困难与挑战

总的来看,新时期涉台政治话语的制约条件仍然体现着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其中,个别新的风险是大陆方面须格外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的。

第一,两岸敌对结构下的涉台政治话语困境

在台湾,政治话语被政治斗争高度工具化,只有立场没有是非,不是某些政治话语有问题,仅仅因为是敌对双方关系下对手提出的政治话语就反对到底。两岸之间也存在不少类似问题,成为两岸关系的政治难题,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两岸敌对结构下的涉台政治话语困境。众所周知,两岸已分离70余载,由于长期特殊的政治氛围以及两岸民众接受的宣传教育存在着显著差异等结构性障碍,导致双方民众对于彼此的观念认知不尽相同,特别是两岸政治分歧及相互敌对状态尚未结束,使得在台湾岛内自上而下的话语使用中,常常会将大陆作为敌对的一方进行描述。而在这样的语境作用下,两岸之间的敌意、误解、隔阂便会被无限放大。也正因为两岸敌对状态尚未彻底解除,给岛内分裂势力留下了可主导和操弄的「台独」话语空间。

「『台独』话语禁忌自我强化和自我生产的重要机制是在封闭的话语边界中将统一和两岸交流的话语变成分歧性话语,并通过各种可能采用的手段将其生存空间挤压殆尽。」一直以来,无论大陆方面表达什么样的积极话语,民进党都会在岛内舆论市场上将之定义为大陆对台「统战」,并在极力排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歪曲、剪裁。比较典型的是,蔡英文在不少场合都一再表达,若承认「一国两制」即等于承认「九二共识」,这样高度简化的语句,让本就在岛内备受污名化的「一国两制」,不但成为台湾社会避之不谈的话语禁忌,更成为连续遭遇选举挫败的国民党急于摆脱的政治包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多次遭遇选举失利,国民党方面出于被对手「抹红」的担心,同时也希望争取更多岛内民意的选票支持,对于「一国两制」也采取了刻意回避甚至极力反对的姿态,不断重申这一话语在台湾社会没有市场,不符合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而正因为台湾社会置身于两岸敌对尚未化解,以及岛内选举的客观需要的共同现实条件中,才使得大陆在对台工作中的许多「暖心」话语功能,在岛内特殊情势和语境下呈现相对弱化的困境。

第二,大陆民间涉台政治话语的情绪化和片面化倾向

由于话语本身的多面性,政治发言人能够将话语本身的特殊部分作为前景和背景,从而超越了大众媒体话语的主体化和客体化的内化过程。一直以来,实现国家统一的信念深植大陆民众心中,早期「解放台湾」的宣传,也让大陆民众深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更让大陆民众坚信,唯有武力才能真正实现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大陆涉台政治话语中的基本构成要件。

须知大陆官方对于这一话语背后应释放何种信号,在运用和传递的过程中,必然有其特定的场景和语意设置。然而,站在民间政治话语的角度,相对于大陆领导人在涉台讲话中所展现的稳健和坚定,大陆民众面对岛内「独派」势力的种种分裂言行则显得比较焦虑和急迫。

大陆民间涉台政治话语出现上述现象,很大程度上既源于绝大部分大陆民众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政治认知偏差和感性、简化的理解,以及民间涉台知识结构整体匮乏造成的躁进,还源于其对大量碎片化涉台资讯的长期接收和对相关惠台举措的片面理解。虽然民进党当局尚未贸然触及所谓「法理台独」的红线,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涉外等领域不断采取的各种「切香肠」的动作,却在频繁试探着大陆方面推进国家统一的底线。

与此同时,伴随近年来大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尤其在军事科技上大批新型装备武器的迅猛发展,大陆民众对于台湾问题迟迟未解决的不耐烦情绪也由此抬升。于是,近年民间社会特别是长期活跃在各社交平台不同年龄段的网路群体,常会发出类似希望大陆军方尽快「武力统一台湾」的声音。在这些期望「武统台湾」的声音当中,每个人的动机和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出于希望通过威胁的方式形成对台湾社会的强大震慑心理,有的则出于图一时快感和热闹的不负责任的心理,还有的则一味附和他人却根本不明就里。

相比于官方涉台政治话语,民间涉台政治话语呈现片面化特征的同时,其多元化情感色彩所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值得关注。在众多民间涉台政治话语中,一旦类似「武力统一台湾」这样的话语及由此衍生的紧张敌对气氛长期笼罩两岸,势必将极大消解大陆其他涉台政治话语所要传递的正向、积极信号。

第三,中国政府涉台政治话语在国际社会受到的挑战

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复杂诡谲的国际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尤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频繁插手与干涉,已成为妨碍两岸关系发展与中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外部因素。现实情况下,中国政府涉台政治话语遭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狙击,其本质正是基于西方话语霸权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对抗逻辑。

「多年来,台湾方面与西方主流社会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政治话语更接近西方话语体系。」在西方国家仍然掌握着话语覇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发展出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涉台政治话语塑造能力和传播能力,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努力,这就给国际上少数意图「以台制华」的国家提供了压制中国大陆涉台话语传播的空间。某种角度上说,美国是从他们所谓的理想主义与西方价值标准来考量对华政策的,而台湾地区作为其推行「民主输出」的「样板」,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捍卫所谓民主自由价值、压制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基地。

在寻求外部势力为自己背书时,台湾当局常常会诉诸所谓「平等与尊严」「自由与民主」,在「台独」势力的政治话语中,中国大陆的反「台独」就是对台湾「平等与尊严」「自由与民主」的「打压」,即使大陆方面基于维护台湾同胞福祉,主动提出「在符合一个中国原则下,为台湾地区参与全球事务作出妥善安排」,也会被扭曲成「中国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控制下,「普通的话语受众在保持独立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等方面极易沦为强势话语的奴隶。」自然地,「台独」势力对所谓「平等与尊严」「自由与民主」的渲染,很容易得到一些西方国家舆论的同情。

整体看来,由于大陆方面在掌握国际话语主导权方面仍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因此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个别反华势力在涉台问题上的消极言行举动,目前还难以形成比较强而有力的压制声势。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大陆方面都会面临的国际政治话语挑战。

四、涉台政治话语创新的可选路径

新时期推动涉台政治话语的创新,需自上而下调动大陆各方面的能动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双方民间社会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相互释放更多善意和信任,不被彼此间出现的个别情绪性言论所左右。

(一)两岸民间社会民主协商创新路径

话语平台是进行话语传递和话语回馈的重要载体。伴随两岸交流合作迈向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尤其在台海局势面临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打造更加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多样化的两岸民间社会话语平台,对于提升大陆涉台政治话语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由官方层面主导的话语行为,那些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民间文教传播与交流活动,一方面往往能使民间话语成为官方话语的有益补充和协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挥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缓冲作用,柔化话语传播中可能面临的潜在矛盾。

除了官方层级的对话管道,许多民间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公益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的交流对话也同样承载着举足轻重的功能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民间的声音更加灵活、独立,其话语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更容易为外界所认同。多年来,在两岸民间社会交往互动的实践中,通过相关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例如两岸和平论坛、海峡论坛、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俗称「三台会」)等有广泛影响力及知名度的两岸沟通平台,一定程度上筑牢了两岸民间社会的话语基础,进一步加深了两岸同胞对「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共有体认。

(二)大陆涉台媒体的传播能力创新

融媒体时代环境下,微博、微信、手机用户端等的加入,使得受众的传播生态不断被重构,尤其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为许多重点、热点舆情事件打开了传递、共用和互动的多扇窗户。在这方面,大陆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准,为相关涉台资讯的发布、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媒介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一方面,大陆媒体不但要把真实的内容传递给双方民众,让更多台湾民众看到及了解如何来大陆就业创业,增加他们到大陆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还要在当下岛内民众能够接受的叙事方式上加以创新,尤其在互联网日益催生新闻传播新技术、新业态的趋势背景下,更多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重点就涉及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台湾各阶层民众在大陆求学、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更加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广泛宣传,及时打破两岸在资讯传递上的「孤岛」状态。

与此同时,可以重点报导和宣传若干个标竿性典型,以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缺少正面典型的推广,面对一些障碍和阻力时无法解决,也是不少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返台后对大陆做负面宣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好的政策要想成功,需要更多口耳相传。」我们认为,惠台政策资讯及时传递固然重要,如何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真实、深入地挖掘和记录广大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的多面写照,也是今后大陆媒体应当着力的部分。

(三)大陆涉台研究机构的学术创新

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一项紧密联系又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在这项系统性工程中,大陆涉台学者专家所承担的相应使命角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固然,积极建言资政,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智慧是大陆学界的职责所系。但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涉台政治话语的主动权,发挥学界桥梁纽带作用,在当前两岸深刻复杂形势下,同样十分必要。

一方面,从目前两岸学界对于国家统一理论及研究成果来看,相较于台湾学界提出的「一中同表」「一国两区」等概念在岛内的影响,大陆学界对于国家统一概念的研究和释义总体仍显得较为分散,这就导致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提法或论述往往被忽视,未能形成比较集中且于我有利的主导优势。因此,在国家统一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同时,大陆涉台学界还应尽快将相关概念加以整合,提炼出更加明确而清晰,更具大陆特色的有说服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的对台话语论述。

此外,如何更好地把学者专家的学术语言与政治语言作很好的互动也是相当重要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良性互动机制,让政治话语不是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解释与灌输,而是更好地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以更为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打动人和武装人,为特定政治话语的承载与践行锻造出可靠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由于蔡英文当局不断触及「一个中国」的政治红线,引发大陆民间社会「武统」声浪日益高涨。因此,作为涉台领域有着专业知识储备的学者专家们,除对上述现象给予必要理解外,还应当展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发挥缓解两岸冲突敌意的减压阀作用,以专业、客观、理性、权威的态度,借助比较多样、新颖的输出管道,如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今日头条」及各类短视频社交工具等,对外及时传递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善意和信心。

(四)大陆公权力部门话语能力创新路径

蔡英文上台以来,通过各种形式抹黑、污蔑大陆形象和两岸关系发展,企图以此掩盖分离主义政治目的。因此,强化舆论的正面宣导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尽管资讯化时代,互联网新技术让人们有了更多双眼睛,可及时掌握可靠的资讯。但资讯传播管道的多样化,仍难以过滤和消减负面舆论的空间。

下一步,相关部门,除了继续做好相关惠台新举措的发布任务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下,改进话语表达方式,赋予政策新闻发布会以更多类似故事会、经验交流会等的新功能,例如可不定期邀请一些台胞在新闻发布会上分享自己在两岸交往中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并与大陆民众进行现场互动等,让共同体理念得以持久深入人心,让两岸关系发展中那些感人、精彩、有温度的生动实例真正汇聚起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强大力量。

大陆方面亦深知,台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离不开更多源头活水,但核心要义在于,大陆方面决不允许那些已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和地区,借推动同台湾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之名,行破坏中国国家主权之实的举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解除台湾民众对于自身国际活动空间日益受限的失落情绪,有关部门在进行回应时可另辟蹊径,多多讲述涉外机构如何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维护广大台湾同胞在海外生活和发展的正当权益等。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原刊于厦大《台湾研究集刊》并获授权转载,以印刷纸质刊为准,中时新闻网摘录精华刊出,标题与插题经中时新闻网改写)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