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馆「读剧研习营」 偏乡小学生演绎经典

建功国小天地沙鸥」的演出。(图/文化部,下同。)

记者蔡绍坚/综合报导

国立台湾文学馆自上次与台南女中、家齐女中两所中学合作,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之后,今年上半年先与三所偏乡国小联系,以「读剧」为核心,将教学现场延伸至国立台湾文学馆,透过读剧语言表情肢体的呈现,试图让学生们更了解文学作品

台湾文学馆在11日下午举办「乡间・文学・读响馆校合作记者会,并由建功国小与北门国小带来两场相当生动的读剧演出。国立台湾文学馆萧淑贞副馆长、建功国小王婉婷校长、北门国小吕宗宪校长、松林国小黄钰婷组长、昆山科技大学吴思僾老师、国立台湾文学馆故事志工都出席此次活动,萧淑贞副馆长期盼此计划能够把文学种子带到偏乡,达成文学向下扎根愿景,王婉婷校长则向大家介绍建功国小位于七股,是黑面琵鹭的故乡,因此5月22日该校的「黑面舞者」即将完整呈现改编自〈天地一沙鸥〉的演出,将融合在地与海洋的元素

北门国小吕宗宪校长也诚挚邀请大家6月25日到台文馆欣赏改编自黄崇雄老师《一只鸟仔哮啾啾》电影原着的「北门屿盐之未」作品,描述50年代台湾沿海产盐地区,因饮用的地下水含砷量过高,而自来水又不普遍的情况下,导致居民饱受乌脚病之苦的故事。

▼北门国小和建功国小的小学生们。

本次计划共二个系列,系列一「通往文学舞台的乡间小路:国立台湾文学馆乡国小读剧推广计划」、系列二「戏说人声.读响文学」教师研习营,将针对不同对象重点推广。

系列一、「通往文学舞台的乡间小路:国立台湾文学馆偏乡国小读剧推广计划」──提供更多的艺文管道,鼓励偏乡学童亲近文学作品,以在地文化、艺术人文等元素,结合文学作家作品转化成戏剧演出,借此过程让小学生对台湾作家有进一步认识、建立阅读习惯、认识台湾文学多元性并减少城乡落差。今年预计与台南六所偏乡小学进行合作,由台文馆馆员宜昌带领故事志工团队到偏乡国小进行课程,包含编剧选角排练等培训课程规划设计,以读剧方式传达文学内涵

上半年度与建功国小、北门国小、宅港国小合作推广读剧教学,并至台文馆表演,以此服务偏乡地区学童课后学习与关怀,以文学在地生活为主要概念,让学童能跨越城乡空间障碍,获得充足的学习资讯应用及发表演出的机会等资源。

系列二、「戏说人声.读响文学」──读剧是一种介于文字与演出之间的阅读形式,启发观众对于文学无限想像的风景。台文馆于5月12日、5月19日两日办理「戏说人声.读响文学」教师研习营。由吴思僾老师策划,邀请声乐家李浩丽、资深剧场演员邱书峰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团艺术总监张嘉容等老师授课,从声音表情、肢体运用各方面引导学员开发感官、演绎文本,协助学员将读剧融入教学,以便运用于课堂指导学生透过阅读经典剧本,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获得学校知识系统外的文学与艺术滋养,满足学子们心灵对话及展现自我的成就感。

「通往文学舞台的乡间小路:国立台湾文学馆偏乡国小读剧推广计划」演出地点为台文馆2楼文学体验室,场次如下:5月22日(日)下午2点至3点30分于建功国小,6月18日(六)下午2点至3点30分于宅港国小,6月25日(六)下午2点至3点30分于北门国小。

▼台文馆赠送台湾儿童文学丛书给偏乡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