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耀眼而不敢停下来 你的孩子是「玻璃老鹰」吗?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鹰型」孩子。(图/视觉中国,下同)作者:邱淳孝摘自:四块玉文创《与孩子,谈心:26堂与孩子的沟通课》

●精选书摘你是完美主义者吗?皓宇学校总是闷闷不乐,而这次段考结束之后,他自己一个人闷着,在座位上偷偷地啜泣,所以被带来辅导室。因为这次段考,他只考了全班第二名。

老师见到我时,是这样描述皓宇的:「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孩子,对每一件事情总是全力以赴,尤其是在课业上,总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念书。但他却有一点……,该怎么说呢,不是很知道该怎么跟同学相处。」

而当我见到皓宇的时候,他低着头告诉我:「老师,请教我怎么样才可以让成绩变得更好!」我一方面先肯定皓宇的决心,一方面也去慢慢地去了解,为什么皓宇对自己有那么高的期待,以及当他做不到他自己心中的期待时,是怎么样自我责怪的。

后来才发现,皓宇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姐姐,当他进到学校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姐姐很优秀,你也要像姐姐一样看齐唷!」在家里,父母也常对皓宇说:「你要跟姐姐多学学!」

虽然身边的大人,都是希望透过这种比较的方式「激励」皓宇,但无形之中却造成皓宇的压力。虽然这压力,能够给皓宇一些动力,让他可以主动念书。但也会让皓宇面对考试的时候,得失心变得非常重:考差时,会带来非常巨大的挫折感,让他对自己非常生气。甚至长期下来,皓宇对自己的情绪,反而阻碍了自己能够安心地好好念书的稳定心情,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快要胀破的气球般,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完美主义指的是:「凡事不断追求最高要求,希望事情总是能做得尽善尽美的性格或是习惯。」

乍听之下,会觉得完美主义的人,似乎是人生胜利组,什么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好像没有什么难得倒他们。但在心理学里,「完美主义」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好词,心理学家还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表现正向的顺应型完美主(Adaptive Perfectionism),和负向的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完美主义的顺应型及非顺应型简单来说,顺应型的完美主义者,例如某些艺术家、研究家、运动员,能够因着完美主义而带来非常极致的表现,有些学者并不认为这是典型或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顺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则会带来自身更多的困扰,甚至常常订定不合理的目标,而时常因为无法达到自己所订定的目标,感觉到大量的挫败以及痛苦。甚至会因为常常感觉到「自己不够好」,以及「自己的错误是个人的缺陷」而感觉痛苦。即便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也会觉得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

完美主义者的最大两个习惯:是过度自我批评、否定,以及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有的完美主义者也会把这个高标准套用到其他人身上,在跟别人相处时,也常常在心里面偷偷评价其他人,形成了糟糕的人际关系。

台湾教育底下的完美主义我自己从高中开始,一路就读第一志愿台南一中、指考成绩全班第二名,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也顺利考上国立台北大学心理与咨商研究所,也是台湾咨商所里的第一、二志愿。在这样所谓的「菁英环境」中长大的我,可以说很清楚、熟悉「第一志愿」的孩子是长什么样子。

但我想问问各位父母:「你认为大多数第一志愿的孩子,对自己是有信心的吗?」我在求学阶段中,看过有同学在拿到考卷的时候,双眼发着火,把考卷撕碎,因为他觉得非常生气自己怎么考了那么差的分数。但生气完了,他一片片地用透明胶带把考卷拼回来,也要求自己一定要「订正」考卷,确保他每一题都会。即便他是班上永远的第一名。

我也听过建中、北一女,以及台大的学生,因为课业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过大,最后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生命的例子。即便以学业表现来看,他们已经胜过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但对自己有非常负向的看法,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好」;或是一直待在「如果我不够好,我就不会被喜欢」的压力下生活着。

其实完美主义的孩子,在台湾升学主义的教育环境下并不少见,特别是对于课业容易患得患失。而身为完美主义的人,有时候很难被意识到,或者被改变,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及整个社会氛围都是期待这样的自我要求:勤勉、忍耐、自省、变得卓越、有竞争力等等的价值观,以符合这个社会对「优秀」的定义。

因此面对完美主义,有时候不只是教养的方法,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冲击。自我要求、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绝对不是坏事,因为那会产生一种愿意让自己改进、卓越的动力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当这种动力变成一种完美主义的时候,则会让孩子陷入过度自我要求的困境。

「玻璃老鹰型」孩子是什么?这些第一志愿、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客观上来说,长大之后往往有不差的成就。而高成就的他们,有一些的确对自己拥有饱满的自信心;但也有一些孩子尽管表现优异,却是战战兢兢地害怕自己失败,甚至对自己很没信心。

那么,关键点在哪呢?关键点不在于这些孩子多么成功、优秀,而在他们「如何面对失败、挫折」。而我称那些表现优异,但却一直害怕自己不够好的孩子为「玻璃老鹰」:

远远地看,在阳光底下,闪闪发亮,但却需要一直在天上奋力展翅飞翔。他们耀眼,所以他们更不敢「停下来」,他们甚至不敢落地,怕沾上了「尘土」、不再耀眼。但也因为很少落地,一旦力道抓得不好,会不小心摔得粉身碎骨。

太少接受挫折,缺乏应对的勇气玻璃老鹰型的孩子,他们太少挫折,所以不知道挫折是什么滋味。他们甚至不知道:「当有一个小小的挫折,并不会让他们的人生,全盘皆毁;他也不会一无所有;身边的人也不会因此不爱他、讨厌他。」

即便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表现而贬低自己,这是因为一种思考习惯养成:习惯用一种比较功利的角度、片面地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不是自己需要承担的。

表现优异固然是一件令人值得开心的事情,但玻璃老鹰的孩子,却因为习惯性地待在那个「优越」的位置,所以他们把「表现得好」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而喜悦有时候像是「毒瘾」一般短暂。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害怕:「下一次我是不是还能够继续表现得那么好」、「如果下一次我做不到、该怎么办」的恐惧。

能力够的人,很不幸地,他们可以一直持续地维持「很优秀」的形象。为什么说很不幸呢?因为我认为,在人生的早期,若能够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挫折,他们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产生更真实的认识。举个例子:

「当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时候,有时候事情仍旧没有办法如我所愿。那并不是我的问题、我的错。」「当我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同时间,我也有一些其他事情是可以做得不错的。我不需变得完美,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仍旧可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这些都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很重要的「自我修复」想法。所以有些玻璃老鹰类型的孩子,他们的人生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并不是在学业或工作上,而是在人际或感情上。

因为有时候人跟人的关系,并不是像课业一样,「我很努力、很努力,就一定能够让事情变好」。于是在这些时候,孩子会遇到很大的挫败感与无力感。

一直处在「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没有人发现,其实他们对自己是很没自信的。甚至有些优秀的孩子会公开表示自己没什么自信、也有脆弱的一面时,其他人的回应几乎也都会是:「你都表现那么好了,你都没自信了,那我该怎么办?」

这样的回应,只会让这群孩子感觉到很孤单,因为没有人懂他们那种「即便我看起来很优秀,但我仍旧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

这也会让他们对自己更加混淆:「对啊!我表现那么好,为什么我还是那么地没信心呢?」甚至有的人或许就会开始归因于:「可能是因为我的表现还不够好吧?」而陷入一种更加逼迫自己的恶性循环。

★本文经四块玉文创授权,摘自《与孩子,谈心:26堂与孩子的沟通课》★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让我们一起重回孩提时代,找回爱的能力,身为父母不再只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享受,享受与孩子携手共度的每一步旅程……。。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today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