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龙/台湾的下一面奥运举重金牌在哪里? 

许淑净在奥运一举得金。(图/中华奥会提供)

文/马钰龙(国立台湾体育大学助理教授

中华举重队今年有七位选手取得奥运资格,到今天为止靠着许淑净、郭婞淳拿下一金一铜,中华队还有奖牌进帐的机会,也值得国人继续期待。

但在今年惊艳的表现之后,我国的举重运动发展要如何保持优势人才如何培养、才是有关单位马上要深思问题。因为四年后的东京奥运马上到来,中华队要用什么阵容去挑战更多的奖牌,得从现在马上规划。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举重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它是封闭性的客观运动,技巧的精进、选手个人意志力的坚持、赛前的心理辅导、运动医学的支援、加上教练的战术运用等都是关键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选手来源要更多,要更重视基层培训,以许淑净与郭婞淳为例,两位选手的家境都不富裕,都具有刻苦耐劳的特性,才造就她们今天的成绩,台湾目前正走进少子化的趋势,对举重的选材势必会造成冲击

▲郭婞淳拿下奥运铜牌。(图/中华奥会提供)

举重的训练过程非常辛苦,有多少家长愿意将孩子投入这项运动?台湾举重选手的基层招募并不如热门篮球棒球,许淑净也是从田径改练举重,基层选手来源的拓展对举重运动的发展非常重要。

少子化的冲击,加上台湾是升学主义国家,培养体育运动选手一直都很困难,更何况是看来枯燥乏味的举重。台湾家庭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家长常以学生课业成绩,来决定是否让学生参加社团体育竞技等活动。

如果一心要为专业体育运动投入的选手,一方面要延续运动生涯,一方面不受到课业压力的影响,又能够为成为国手之路提前作准备,所以利用今年的夺金热潮,加强扩大学生运动员的来源,会是里约奥运结束后首要面对的问题。

再来,是运动伤害的预防,根据调查,我国的举重人才大约是从 13、14 岁左右开始培养,然而欧洲或中国等举重传统强国,是从 9、10 岁左右就开始培养。台湾未来要将人才培养的年龄层向下调整,目的在让选手接受更正统的训练,以避免运动伤害提前发生,才可以有效延长运动生命。

▲许淑净举重夺金。(图/中华奥会提供)

举重训练十分枯燥乏味,选手即使有高度热诚投入,如果被运动伤害困扰,这股兴趣会逐渐消失,影响选手继续留下来训练的意愿。以许淑净与郭婞淳为例,两位选手都曾遭遇运动伤害,却能继续站上举重台,运动医学的支援首居大功

由于举重选手必须长期投入于训练,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支援,选手或教练必须分心解决资源问题,如果无法克服,也会导致选手对于举重的热诚,因此中断或放弃,如此一来,对举重选手的培养,也会出现断层

国际潮流上的竞技体育,尤其是参加奥运或世界锦标赛等级的大型赛事,要在这么高强度的比赛脱颖而出,就必须从「运动团队」的模式来经营,这是趋势也是必然要做的投资。

选手来源要广、教练培养要精、场馆要实用、运动医学支援要到位、国际资讯搜集不可缺,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以往靠天才选手、土法练钢拿成绩的观念要抛弃,才能让国内的举重运动走得更远、优势保持更久。

金牌教练蔡温义。(图/记者侦源摄)

最后,教练人才的培养也要扩大,让台湾有更多像蔡温义一样的「鬼才教练」,有更多像林敬能蒲雅玲等愿意从基层默默培养选手的教练。往年,我国教练对运动科学的运用比较陌生,从2000年之后,渐渐可以运用科学化的训练加诸在选手身上,且能与国际接轨。教练训练观念的进阶,才能让台湾这几届奥运亮眼成绩的优势得以继续保持。

此外,还要广聘举重先进国家的外籍教练来来台指导,带来更新的观念和训练设备,从 2002 年以后台湾积极引进许多来自白俄罗斯、中国及伊朗等外籍教练后,相关训练效益普获肯定。持续引进外籍优秀教练将是今后举重运动维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利器

▲郭婞淳与教练林敬能。(图/记者洪侦源摄)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马钰龙,台湾体育运动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