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伍晓鹰:中国的经济高成长将无法持续

作者天下编辑部

常被外界质疑的中国经济数字灌水问题最近爆发。辽宁省省长陈求发(1/17)公开坦承,地方财政数字从2011年到2014年都灌水,且灌水幅度最高达23%。多年前就深入研究中国政府GDP灌水问题的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伍晓鹰,在「2017天下经济论坛」为大家去掉中国经济数据的「水分」,并认为,依东亚四小龙的经验,中国的经济高成长将无法持续。以下是伍晓鹰的演讲摘要:

最近,辽宁省爆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这意谓着中国经济成长率中有「水分」。背后是什么原因?这并非一个省份可以这样做,肯定是有中央意图,也是制度造成的。

为什么会有灌水问题?数字灌水背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治问题。

因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和「政治」绑在一起 。尤其改革后,地方引进地区分权,经济成长数字成为衡量政治表现的重要指标。因此,GDP成长率、就业指标、税收指标等数字,变得「政治化」。例如,早期地方政府间会互相竞争,因此,地方政府常回报高成长率。可是经济发展是有极限的,若要再继续回报高成长率并不可能达到目标,这也只会让地方政府自毁前程。

因此,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合盟」,彼此协商,不要把数字回报太高。或是地方政府还会「保存」成长率,等下一年成长不好的时候,再放上来。这些都让震荡被掩盖,或成长曲线变得平滑,但并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数据背后的真实状况是如何?

有起就有落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会是特例

我的研究则试图去掉水分,以更清楚理解官方数据。例如,有人可能认为,中国的经济成长快速、特殊;但其实不然。

例如,我比较2015年东亚四国──中国、日本、韩国台湾购买力平价(PPP),从中发现,日本、韩国及台湾皆早已在20几年前,步入第三阶段(1.2万到2.4万美元),中国则在2014年后进入第三个阶段。这意谓着,中国实际上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同。且在踏入第三阶段后,经济成长势必下降,日本、韩国及台湾皆如此,中国也是必然。再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早已消失,这也会对经济成长带来影响

现在也有人说,下一步,中国能透过转向服务业,在未来20年还能有7%到8%的成长率。但同样地,这也有数据问题。因为就世界经济来看,一旦产业转向服务业,成长率必定下降,且服务业转变得愈快,成长率下降愈快;特别是在交通业通讯业之外的「非物质生产服务业」更是如此。

我比较韩国和中国处于相同发展时期的数据,就很清楚。韩国非物质生产服务业的成长率是-0.1%,但中国公布的官方成长率则是6.2%,中国的数据成长率是没有基础的。

灌水外,还有什么问题?数字背后,还能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问题?

中国过度仰赖投资企业生产成本过低

这还包含,中国的经济成长在2007年后过度仰赖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过低等;若不面对这些问题,经济成长并不可能持续。

例如,在政治力的主导下,企业能以过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保证零地价、不用担心工资涨价,且对环境成本视而不见,只要求投资和成长;但长期下来,这做法并不可行。

因此,若中国经济还要能持续发展,该怎么做?中国不只得退出政府推动的经济成长模式,且要进一步改革,透过市场开放等市场力量,让经济结构重新调整,才能回归平衡。

2017天下经济论坛冬季场,完整现场实况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