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少女》之后,下一部台湾创意在哪里?
▲公视和HBO合制的影集《通灵少女》播出后即带来热潮。(图/HBO Asia提供、翻摄自郭书瑶脸书)
文/罗慧雯
公视与HBO合制的影集《通灵少女》四月初播出后即带来收视热潮,也引发各式各样的讨论。有人说此剧被HBO Asia选作首次国际合制的作品是台湾之光;也有人说国际合制是打进国际市场的好方法;还有人说从观众的热烈反应中看到大家对台剧的信心,显然台剧有复兴的迹象。当然也不乏负面评价,其中以对结局不满者居多,另有些人对此剧能否代表台湾文化提出质疑。
故事说得好不好见仁见智,而戏剧毕竟不是纪录片,要求她如同相簿般收藏这个社会的发展轨迹或反映真实也不合理。姑且不论内容方面的争议,若从数字来看,《通灵少女》打了美好的一仗。收视率打破公视开台以来的纪录,「公视+7服务影音网」在首播时会员数就暴增至六万多,而在星马泰菲等东南亚市场的收视表现也都令人惊艳。此外, 公视透过学生剧展、人生剧展等「电视电影」征案挖掘创作人才、发展优质IP的努力也更广为人知。公视仅投入一部份的资金就有这么多效益,实在非常划算!
「接下来呢?」「还有续集吗?」,看完《通灵少女》六集的观众通常会意犹未尽的问。而关心台湾影视产业发展的我们也要问,《通灵少女》之后呢?还有下一部让台湾的创意展现在国际舞台的电视剧吗?
众所周知,台湾并不缺影视人才也不缺资金,资金没有进来影视产业或投资过于保守才是问题所在。资深电影监制李烈日前在文化部举办的「国家影视金融菁英班」开训典礼中说,「大家都在说《通灵少女》,但它是短片《神算》的时候,台湾有人要投资吗?」「我们在爽什么,那是HBO投资的,投资如果太保守,永远只能看别人成功。」
▲《通灵少女》之后,台湾公共电视能否受到社会重视?(图/HBO Asia提供)
而影视产业的投资不够热络又和公共投资的不足有关,公共投资可带动民间投资,创造良性循环。放眼全世界,能与强势好莱坞对抗的国家,都是本身公共投资较多的国家。例如:英国有公共广电BBC,每年也产制许多部电影。韩国的公共广电KBS和MBC,因大量制作电视剧、缔造「韩流」而举世闻名。日本也有公共广电NHK,在历史剧(大河剧)的制播上一直居于领导地位。这些国家的公共广电经费都数倍于台湾,也都担任该国影视产业的领头羊。以日本为例,其人口有一亿两千七百万,是台湾人口的五点五倍,而NHK一年经费将近7千亿日圆(相当于两千多亿台币),是台湾公共电视法定预算九亿的两百倍以上。可见台日对公共广电重视程度差异之大。规模很大的NHK在日本不仅是优质节目的代名词,也具有指标性意义,艺人若在晨间剧、大河剧中演出是一种荣耀,这些电视剧不仅让资深演员、年轻演员有演出机会,也维系了和服、梳化等相关产业;若剧情讲述的是某地方的故事,还会带来当地的观光潮,促进地方经济与发展。由此可看到公共广电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贡献。
知名影评人蓝祖蔚也从通灵少女的成功看到公视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呼吁大家重视公视预算过少的问题。蓝祖蔚说,「公视开台以来从《人间四月天》、《痞子英雄》到前两年撑起台剧大旗的《麻醉风暴》与《一把青》,都做了点的突破,直到《通灵少女》才一举攀上高峰。但是十五年来,九亿不变,物价倍增,再扣除同样逐年成长的人事费用,公视早已捉襟见肘,趁着通灵热潮,全面检讨公视预算与政策,确有必要。」
值此公视表现受到许多人赞赏及关注的同时,立法委员高金素梅也在上个月召开公听会批评公视不够照顾资深艺人,但平心而论,这仍可归因到公视规模过小的问题。若规模够大,培养新秀和照顾老演员,当然都可兼顾。总之,打铁要趁热,通灵之后,要维持国内外对台剧的热度,符合大家对台湾国际能见度提高的期待,文化部和立法院都要努力,就从增加公共投资开始吧!
●罗慧雯,世新大学传播管理学系助理教授,本文经《立报》同意授权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