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需要服贸「加强」锭

李武忠

两岸服贸协议台湾争议多时,朝野目前仍然处于各说各话,各有所图,没有交集,老百姓还是一头雾水。执政党一再强调该协议对台湾利大于弊,这帖药能为台湾的闷经济注入活水,可以让疲弱经济情况好转;在野党则一再宣称这帖服成份不明,副作用大,冒然吃下肚恐让原已疲弱的经济更加萎靡不振。尤其在关说争议波及立院龙头宝座的情况下,该协议送进立法院审议将增添变数,为求顺利过关,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在该帖服贸上再添加两味—加强「沟通」与重视「对等性」。

这些日子透过媒体报导以及政府密集宣导,对于可以因此找到新商机业者如金融、电子商务游艺、资讯、医疗等正磨刀霍霍准备大显身手,自然希望服贸协议能早日通过;相反的对于哪些行业会因此受到冲击,受损程度以及政府准备如何协助因应(包括:补偿金、转型升级低利融资贷款、转业技能训练等)相关部会多轻描淡写,只强调政府会把好关并编列近千亿的应变基金,不愿诚实面对问题,所提出服贸协议评估报告内容仅就总体经济提出影响评估,未对各别产业进行专业评估,无法让许多对服贸心存疑虑的业者放心。虽然政府强调两岸服贸协议我方同意开放的64项中许多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纺织业等,早在民国98年即列入经济部颁布之「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而真正到台湾投资的中国企业与资金不多无需庸人自扰。问题是时空背景已大不同,当时系我方单向开放且有许多条件限制(如限投资现有事业且持股比率不得超过50%,限制不得具有控制能力并应提出产业合作策略经专案审查等),加以两岸交流以及经贸依存度不若今日紧密,一旦台湾政府把开放来台投资项目及条件放宽,以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二○一二年中国海外并购金额高达六五二亿美元),未来中国官方是可以透过各项投资逐步掌控台湾科技人才与经济主体,迫使我国政府进一步放宽管制规范,届时恐怕不是如部分官员所说的只是老板换大陆人那么单纯,最终牺牲的很可能是台湾的主体性,这是台湾主流民意所不乐见的结果。这些顾虑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杞人忧天,如何以具体措施透过双向沟通让民众相信政府有能力做好把关与损害控管,恐怕是政府部门要化解服贸争议极需补强之处。

其次虽然自由贸易强调的是对等公平原则,但是从服贸座谈会中许多业者厂商如出版印刷、旅游、美容美发等所表达反对的理由中,不难看出由于双方的环境、国情与经济规模大不同,无法完全彰显出服贸协议的对等公平性(当然贸易常常是不公平的但是必须交易双方都能获益)。台湾基本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限制少,中国大陆则是由政府主导的非自由市场经济在其体制下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到中国大陆经商还是需要受到审批、开放地区、经营形态、行政层级等节制,这方面却未见政府官员给予具体的说明与保证让民众释疑。相关部门如何挟民意与中国进一步协商来予以补强,也是服贸协议要争取民意支持的一大关键。

政府官员在谈判桌上轻笔一挥,很可能造成许多弱势家庭立即面临失业困境,行事应该更加戒慎恐惧,多点同理心。站在维护国人最大利益考量下,执政者何妨放下身段与各党派立委和民间团体做双向沟通,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与补救方法,才能顺利排除障碍。也期盼政府部门能记取教训,尽快建立对外谈判的透明化制度,强化国会监督机制,让台湾早日摆脱泥淖继续向前行!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