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夹娃娃机...硬币一投再投!奇妙吸引力背后有3个心理秘密

▲抓娃娃机遍布各种休闲场所,而且数量不少。(示意图记者黄君瀚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抓娃娃机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五彩缤纷的抓娃娃机却遍布电玩场所、购物中心电影院商店街等,网路上还有不少达人分享技能。为什么这种简单的游戏设备不仅没被喜新厌旧的玩家淘汰,还备受各年龄层的欢迎?有专家就分析了奇妙吸引力背后的3个心理秘密

心理咨询蒋硕在《科技日报》的撰文指出,别小看抓娃娃机,它可能是日常能接触的最低限度、最小规模的赌博,人们投下几个硬币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和买彩券玩角老虎机一样的心理过程之中,那就是由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所提供的刺激—成瘾过程。

蒋硕进一步解释,奖赏回路也称边缘系统多巴胺奖赏回路,是由伏隔核、尾状核、壳核、丘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大脑深部核团以及内侧前额叶等部位共同组成的神经网络,它的功能是加工与奖赏有关的刺激,或是对奖赏的预期

也就是说,在抓娃娃机启动的一瞬,大脑已经产生了对「抓到娃娃」、「抓到喜欢的那个娃娃」的想像,那就是奖赏预期,随之出现的是多巴胺水平的迅速提升,而多巴胺是令人感受到愉悦、兴奋的物质,如果顺利抓到娃娃,奖赏回路会进一步给予多巴胺的甜美感受。

▲虽然有点难度,但很多人都期待自己能抓到娃娃。(示意图/记者董美琪摄)

蒋硕表示,如果没抓到,多巴胺水平则会下降到比正常更低的程度,带来「失望」的感觉,「这时,为了重新拉升体验,人们往往会一抓再抓,而多巴胺的分泌会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间歇性增强』,像任何一种赌博一样,结果越难预料,过程越引人入胜,即使明知抓到娃娃的几率远远小于落空机率,还是难以放弃『再来一次』的诱惑。」尝试次数越多,沉没成本越大,而人们越难以自拔,这就是「小规模赌博」带来的「小规模成瘾」。

蒋硕指出,「小规模成瘾」的过程,也是注意力资源密集消耗的过程,而这恰恰有助于人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所以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会拒绝偶尔「抓上几把」。

不过,抓娃娃机大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碎片娱乐特质。蒋硕说,这个特质中包含几方面因素,首先是「经济、时间成本的低门槛」,无论大人小孩,谁都不会介意这点支出,其次是「放松环境中的高接触率」,抓娃娃机放置之处,本身就是休闲、消费场所,人们在有相应心理准备前提下,「去抓一下吧」就成了非常自然的行动,第三则是「便捷性趣味性」,虽然有人专门研究抓娃娃技能,但不具备技能也能玩,简单的操作和充满童真趣味的氛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参与度

▲玩抓娃娃机只要零钱,一般人都负担得起。(示意图/记者曾婉婷摄)

蒋硕表示,观察也可以发现,年轻情侣往往比儿童更喜欢抓娃娃,以及互相赠送娃娃,而即使是成熟、严肃的成年人,往往也不羞于抓娃娃,甚至还乐意社交网站上展示战利品。「这其实是一种防御心态驱动人际互动。」

蒋硕进一步解释,「抓娃娃」这个行为本身、专注抓娃娃的过程,以及各种娃娃的形象,都是「呆萌」的,而这种「呆萌」刚好是在人际关系中拉近心理距离的无形武器。「情侣一起抓娃娃,传递的是彼此亲密无间、纯真依恋的情感,而在社交网路中晒娃娃,则是无声地表达着『我多可爱,我人畜无害』的姿态。这些传递与表达,不管有意无意,都在降低着他人的防御,而同时,恰恰也强化着自我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