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师/反同与拥同的影子拳击战

▲反同志人士在立法院外抗议。(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王大师

上周,被国际同志界认为对同性议题相对容忍的台湾,遭以宗教团体为主的示威人士,带头占领立法院,使得同性婚姻的相关草案受耽搁,同志议题再度成为众矢之的。

先不谈对错,讲一下个人的经验。我认识一位好友家中有个同性恋倾向的弟弟,他天性害羞,不擅交际,与人交谈时眼神闪烁,缺乏自信。当然,有了同志的倾向后,更不敢对外公布,尤其是家人

经过几年与主流价值的挣扎后,最终敌不过心魔,于是以轻生收场。当然,他的死因有多种,最核心之处是否因自己为同志,本人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应占有显著比例。

至于他的家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我判断或许妈妈知道,老爸可能一直蒙在鼓里。就算台湾表面对同性恋如此开放,倘若亲人中有同志的事实,许多家庭仍难以面对。这个事实难以面对到,社会还是选择以「同志」两字,取代「同性恋」。

另一个经验则来自本人;我常在北投泡汤或使用西区公共设施时,经常受同志圈骚扰。这些同性恋者,或许是在日常生活中,受社会不接纳的压抑,为了寻求补偿,会过度以性开放的手段,弥补心理之不足,导致许多异性恋传统家庭受到困扰。

▲2016年彩虹同志大游行,高举彩虹旗。(图/记者林惟崧摄)

如果对以上范例难身历其境,可回忆电影《费城》中的一段,丹佐华盛顿所饰的同志辩护律师光顾一家超商时,一位仰慕他的正港同志试图当众把丹佐,大律师顿时从喜悦转为愤怒,他责斥就是这种轻佻行径,才会让民众有恐同倾向。

上述两种同志圈的矛盾,应该就是社会上各项争议的来源;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是事不关己,凑凑热闹,大刷存在感的时髦主义者。但我想,如果这些时髦份子家中也有同志成员,他们应该也会有难以启齿之处吧,或许家中也会多出一位「不存在的小孩」。

如今的社会越趋多元,过往受争议的议题,一一浮出;同性恋议题就是其一,但社会通常不会直接面对黑暗处,而是以夸张的手段,挑战既有价值,涂抹本身不愿面对的角落,仿佛捍卫的音量大点,自己就不恐同了。

而一味逼社会要容忍、多元的同志族群,恐怕也无视自己的偏执处,对传统价值的鄙夷,不输基督徒对同志的诅咒,就看看美大选后,支持希拉蕊的自由派暴力行径就可知一二。这才会发生同志游行中,经常以性泛滥、反社会的意象点缀;而反同志游行中,则动不动就搬出上帝代言

我有预感,倘若耶稣再度复活,他恐怕不会承认自己曾反对过同性恋,更遑论追随者占领国会殿堂。开个玩笑,毕竟他在十字架露点的造型就很火辣,怎会排斥同志呢?

▲反同人士立法院外跪地抗议。(图/记者季相儒摄)

但就因近来社会氛围,被各式不同滥用自由的社运团体给搞臭,动不动就来个占领XX的举措;今天因不爽服贸占领国会,明天又因不满核四睡马路,当然反同志婚姻的族群也会有样学样,先占领国会表达受压抑的诉求,其中的委屈不见得比同志族群来得低。

如今同志议题被一群公知与时髦主义者,用来当作与传统价值对抗的武器,宗教团体与传统价值支持者,越趋感受压迫,上周的占领国会是个必然的结果。但我很好奇,倘若这些公知的子女真是同志,还会如此「开放」吗?我存疑。

这些抨击传统价值的自由派,不但无法真正解决同志议题的深层因素,反更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挞伐「老古董」可达正义诉求。但这只是将黑暗涂上薄薄的油漆遮掩罢了,毕竟脸书贴个彩虹图像没啥成本。本质里,支持与反对者只是从事影子拳击的游戏。

人的性向并没有绝对的阴阳属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多年前就解释,在每一个人的性别中,皆有另一个相反的性向蛰伏于内,只要社会提供足够的养分隐性特质就会放大。换言之,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点同性恋的特质。

支持同志天生论的人士会放大隐性的层面,支持同志后天论者会放大性向中的主要成份。除非双方先卸下各自的防卫系统,再如何放大本身的既有价值,后果绝对是占领不完的立法院。

● 《ET新闻云》提醒您,请给自己机会: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 作者:王大师,专栏作家,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