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杞 凝铸片刻为隽永典型

郭台铭收藏王秀雕塑《义薄云天》。图片提供长歌艺术传播

王秀杞,《祈愿》,石雕,2014年。图片提供长歌艺术传播

王秀杞,《观自在》,铜雕,2014年。图片提供长歌艺术传播

雕塑家王秀杞的创作题材以人像占绝大多数,他援引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所言:「人像本来就存在大理石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他透过敲打、雕琢,把隐身在石头里的生命逐渐释放出来,每一件作品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触动着观赏者的心灵。

世居阳明山上一户农家,父亲种植一大片果园,王秀杞长年享受着自然美景天伦乐趣。致使他的创作题材,亦多围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上,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就是乡土亲情等系列。这些可亲可爱的作品,是他长期细心观察、体会人生百态,内化为深刻的记忆感怀,并与自己温和敦厚的性情交融流露于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大理想 融合艺术与人群

王秀杞说:「我一向主张艺术应与人生合而为一,艺术家要为人群而创作,不能孤芳自赏。」他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撷取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把动态人生中一时片刻的真、善、美,凝铸在雕塑的形体姿势中,变成优雅隽永的人物典型

在王秀杞认知里,艺术绝非个人化的活动,艺术家不是忽然横空出世,而是从土地里一吋一吋拔高长大。他说:「艺术家离不开人群,我最大的理想便是把人群带入艺术,也把艺术带入人群。」

与王秀杞长期相处而有深入了解的艺术经纪人吴放认为:「王秀杞的表现方法是以摹仿自然形态为主,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真实亲切,可以较直接的反映生活,使大众看得懂而受人欢迎。但人像雕刻并不只是追求外貌写实、比例适当而已,好的作品在于传神,也就是维妙维肖的传达出人物性格、气质,这才能超脱工匠层次,臻于艺术境界。」

吴放为了拉近艺术与人群的距离,曾央请王秀杞创作几尊小型神像,略微降低收藏门槛。王秀杞因应而作的观音关公作品,既有传统神像的庄严法相,亦兼有现代感流线身形,优美雅致,普受藏家青睐。笃信关公的企业家郭台铭原已珍藏数件王秀杞人物作品,对于「义薄云天」关公造像更加宝爱,特别铺设红案恭迎入府

兼任台湾雕塑学会、中华文创学会理事长的王秀杞,近年艺术声望攀上高峰,其大型雕塑作品散见于全省各处公共场所,往往成为著名的景观地标。国内各界皆不乏爱好者,如法鼓山圣严法师慈济证严法师都看重其成就;政界人士萧万长吕秀莲等人常是座上宾;企业家许文龙吴东进等人多有往来,艺术市场上也已累积不少藏家,众口交誉、雅俗共赏。

土地是激发创作的力量

王秀杞的作品多取材于真实生活,因为生长在农家,他塑造的农夫村妇老妪童子,都是最熟悉的人物形象,甚至他们的内在心态也能感同身受。王秀杞说:「在从事雕塑创作时,我是不断与作品对话,一如和亲人好友真诚欢喜的相聚。」

在台湾生活超过一甲子,也累积四十多年雕塑经验,如今再回顾自己的作品,王秀杞不仅看到个人的成长痕迹,也依稀可见台湾这半个世纪以来风土人情的变貌。他说:「经由雕塑艺术让我感受到,创作和土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是激发我创作的源泉;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使创作者欣赏者有所共鸣。」

艺术典藏圈【快来加入粉丝团按赞】